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物理学科 >

高中生物理学科疑难问题诊断与分析

2012-08-30 20:29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 请您谈谈如何审题?
  •      物理解题的审题过程,就是破解题意的过程,它是解题的第一步,也是最为关键的一步。细致深入地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必要前提。俗话说:“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审题过程的目的,不仅仅是一字不漏的读题,而是通过阅读、思考、分析等多方面来完成全过程,通过审题分析,能在大脑里形成一个生动而清晰的物理情景,找到解决问题的简捷办法,才能顺利地、准确地完成解题的全过程,在未寻求到解题方法之前,都要审题不止,而且题目愈难,愈要在审题上下功夫,以求突破;即使题目容易,也不能掉以轻心,否则也会导致错误。相反,如果解题者对题目信息知觉不足,或发生错觉,则将导致解题的过程障碍重重或造成失误。审题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地认识活动,这—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读、思、记。一般说来,当拿到题目时,首先要对题目的文字和附图阅读几遍,读题时要先粗后细,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即先对题目有一个粗略的总体认识,然后再细致考察各个细节,最后对问题的整体建立起一幅比较清晰的物理图象。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主要任务是:1. 发现信息 :通过读题,了解题中给出什么,题中要求什么,题中隐含什么,题中考查什么,规律是什么。要弄清问题的研究对象是什么,它可看作什么模型;研究对象与外界有哪些联系,经历了什么变化:在问题涉及的各个物理变化过程中哪些量是不变的,哪些量是随别的量而变化的;问题的条件是什么,哪些条件是已知的,哪些是未知的,哪些是明显的,哪些是隐蔽的,哪些物理概念、规律(定律、定理、法则)能解决和解释这一问题等。2. 转译信息  在物理问题中,有些信息表述得比较含蓄,不能直接加以利用,在审题时,应当加以转译,例如,“光滑平面”应转译成“物体与平面间的摩擦不计”,“轻滑轮”应转译成“不计滑轮的质量.”再如“用手拿住挂着钢珠的绳子,使钢珠在桌上做曲线运动,这时手为什么必须不断地牵引绳子?”其中“曲线运动”仍需转换成“运动状态不断变化”才好运用“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去解释等。3. 记录信息  当题目的信息被感知时,通常需要将其中的一部分信息用简短的形式记录下来,对题目信息的记录应当规范、多样、有序。“规范”是指所用的符号应当是标准、公认的,有关物理量应当用规定的、合适的字母表示,其数值应当带上单位,物理量的符号不应发生混淆,字母的脚标应与指代的对象相对应。“多样”是指多形式记录题目信息。有的题目的信息除了用文字(字母、数据)形式记录外,应尽量设法用示意图画下来并在图上标出有关物理量的字母或数据。示意图是记录题目信息的一种极好形式,它能整体地、动态地反映事物及其运动变化的过程。许多学者都十分赏识这种形式。我国学者在《物理教学心理学》中说道:“示意图能使解答问题所必须的条件同时呈现在视野里,图形成了思维的载体,睹图凝思实际上是视觉化思维参与了解题过程,问题就可以解决得比不能同时看见条件要容易,失误也少。“有序”是指对题目信息的记录按一定的顺序,要对有关信息进行分类和重新组合,题目信息记录得越有序,越不容易发生差错。

     2.请您谈谈如何受力分析?

    (1).确定受力物体。

    (2).将所受到的力表示出来。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选取研究对象:对象可以是单个物体也可以是系统. 隔离:把研究对象从周围的物体中隔离出来。 (3)画受力图:按照一定顺序进行受力分析.一般先分析重力;然后环绕物体一周,找出跟研究对象接触的物体,并逐个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最后再分析其它场力。在受力分析的过程中,要边分析边画受力图(养成画受力图的好习惯).只画性质力,不画效果力。 记住顺序:重力,弹力,摩擦力,其它力。

    (3).寻找合适的方向分解即可

     3.请您谈谈如何进行状态分析?

         物理这门学科,既像数学一样需要严谨的分析,但又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显得很生动。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精心的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恰到好处的设计来体现。常听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次,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学生感觉最难的是力学部分,特别是运动学部分,它涉及到多个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且不同位置的摩擦系数又不一样,哪个物体先停,会不会停,摩擦力会持续多久等,都需要周密严谨的分析。对于这些问题,草稿纸上画不出它们如何相对运动,这时就要在脑海里模拟它们受力后开始运动的过程,但学生往往想不清楚,反而被搞糊涂了,所以经常听懂了但不会自己分析,但这时候最忌去问别人,这道坎一定得过去,不然以后永远是见了这种题就头脑混乱,条件反射做不出来,只好败下阵来。实际上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状态与过程。那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状态与过程”的分析能力呢?

          我们在解答物理综合题时,肯定要运用定理及定律列出具体的公式。在列式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研究对象,也就是对谁列方程;其二,我们运用物理规律列出公式的两边应该是不同时刻的两个状态,要把每个状态分析清楚;第三,从一个物理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把两个状态连接在一起的就是物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每列一个物理公式,必须非常明确这个公式是对谁列方程,是对哪个过程列方程,而方程左右两边对应的是哪两个物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对“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如何进行过程分析

       物理过程变化多端,由于过程的多变性,必然使问题趋于复杂性,但复杂多变的物理过程又具有阶段性。过程的各个阶段,即各个子过程,相对于总过程来说,问题通常都要简单得多。因此,把构成过程整体的若干子过程划分出来研究,就可以把全过程看来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加以简化,得到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1).  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运动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这些基本过程都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必须进行认真的演示与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遵循的基本规律。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