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物理学科 >

高中生物理学科疑难问题诊断与分析作业

2012-08-30 22:2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1、请您谈谈如何审题?

审题是解题者对题目信息的发现、辨认、转译的过程,它是主体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的知觉活动,并有思维的积极参与.审题是解题的第一步骤,它是解题全过程中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细致深入的审题是顺利解题的必要前提.审题是一个有目的、有步骤的认知活动,这一活动的主要形式是读、思、记.一般说来,当拿到题目时,首先要对题目的文字和附图阅读几遍.读题时要先粗后细,由整体到局部再回到整体.即应先对题目有一个粗糙的总体认识然后再细致考察各个细节,最后对问题的整体建立起一幅比较清晰的物理图象.要把题目的信息弄得十分清楚并深深地印入脑海,以致你暂时不去看它,也不怕把它完全忘记掉.在这一系列活动中,主要任务是一是发现信息,二是转译信息,三是记录信息.审题的要求是1.细致2.准确3.全面4.深刻.

2、请您谈谈如何受力分析?

顺口溜:分析对象先隔离,已知各力画上面。接触点、面要找全,不能遗漏,推拉挤压弹力显。糙面滑动动摩擦,欲动未动静摩现。隔离体上力画全,不多不少展笑颜。

(一)受力分析

物体之所以处于不同的运动状态,是由于它们的受力情况不同.要研究物体的运动,必须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正确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是研究力学问题的关键,是必须掌握的基本功.

    如何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呢?主要依据力的概念、从物体所处的环境(有多少个物体接触)和运动状态着手,分析它与所处环境的其它物体的相互联系;一般采取以下的步骤分析:

1.确定所研究的物体,然后找出周围有哪些物体对它产生作用.

    采用隔离法分析其他物体对研究对象的作用力,不要找该物体施于其它物体的力,譬如所研究的物体叫A,那么就应该找出“甲对A”和“乙对A”及“丙对A”的力……而“A对甲”或“A对乙”等的力就不是A所受的力.也不要把作用在其它物体上的力错误地认为通过“力的传递”作用在研究对象上.

2.要养成按步骤分析的习惯.

    先画重力:作用点画在物体的重心.

    次画接触力(弹力和摩擦力):绕研究对象逆时针(或顺时针)观察一周,看对象跟其他物体有几个接触点(面),对每个接触点(面)若有挤压,则画出弹力,若还有相对运动或趋势,则画出摩擦力.要熟记:弹力的方向一定与接触面或接触点的切面垂直,摩擦力的方向一定沿着接触面与物体相对运动(或趋势)方向相反。分析完一个接触点(面)后再依次分析其他的接触点(面).

再画其他场力:看是否有电、磁场力作用,如有则画出场力.

顺口溜:一重、二弹、三摩擦、再其它。

3.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初学者对物体进行受力分析时,往往不是“少力”就是“多力”,因此在进行受力分析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只分析研究对象所受的力,不分析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所施加的力。

(2) 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到施力物体,若没有施力物体,则该力一定不存在.这是防止“多力”的有效措施之一。检查一下画出的每个力能否找出它的施力物体,特别是检查一下分析的结果,能否使对象与题目所给的运动状态(静止或加速)相一致,否则,必然发生了多力或漏力现象.

(3) 合力和分力不能同时作为物体受到的力。

(4)只分析根据力的性质命名的力(如重力、弹力、摩擦力),不分析根据效果命名的力(如下滑力、上升力等)。

3、请您谈谈如何进行状态分析?

物理这门课,既像数学一样需要严谨的分析,但又比较贴近现实生活,显得很生动。但从认知心理学的角度看,学生所要掌握的知识意义建构需要精心的启发,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主导作用都需要由恰到好处的设计来体现。常听

学生说,上课听得懂,下课不会做;也常听老师说我已强调多次,已分析得够透彻的了,学生还是表现出不明白,茫然不知所措,解题时张冠李戴,死搬硬套,表述时逻辑混乱等。

 学生感觉最难的是力学部分,特别是运动学部分,它涉及到多个物体的相对运动,而且不同位置的摩擦系数又不一样,哪个物体先停,会不会停,摩擦力会持续多久等,都需要周密严谨的分析。对于这些问题,草稿纸上画不出它们如何相对运动,这时就要在脑海里模拟它们受力后开始运动的过程,但学生往往想不清楚,反而被搞糊涂了,所以经常听懂了但不会自己分析,但这时候最忌去问别人,这道坎一定得过去,不然以后永远是见了这种题就头脑混乱,条件反射做不出来,只好败下阵来。实际上解决这类问题,一定要抓住物理情景中出现的状态与过程。那么在具体的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对“状态与过程”的分析能力呢?

我们在解答物理综合题时,肯定要运用定理及定律列出具体的公式。在列式时,我们首先要考虑的是研究对象,也就是对谁列方程;其二,我们运用物理规律列出公式的两边应该是不同时刻的两个状态,要把每个状态分析清楚;第三,从一个物理状态到另一个状态,把两个状态连接在一起的就是物理过程。也就是说,学生每列一个物理公式,必须非常明确这个公式是对谁列方程,是对哪个过程列方程,而方程左右两边对应的是哪两个物理状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给学生更多的时间与空间,使他们能够真正掌握对“状态与过程”的分析,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4、请您谈谈如何进行过程分析?

物理过程变化多端,由于过程的多变性,必然使问题趋于复杂性,但复杂多变的物理过程又具有阶段性。过程的各个阶段,即各个子过程,相对于总过程来说,问题通常都要简单得多。因此,把构成过程整体的若干子过程划分出来研究,就可以把全过程看来是十分复杂的问题加以简化,得到若干个简单的子过程,使问题逐步得到解决。

1.  重视对基本物理过程的分析

在高中物理中,力学部分涉及的过程有匀速直线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平抛运动、圆周运动,机械振动等。除了这些之外还有两类重要的运动过程,一类是碰撞过程,另一类是先变加速最终匀速过程(如恒定功率汽车的启动问题)。这些基本过程都非常重要,在平时的教学中都必须进行认真的演示与分析,掌握每个过程的特点和遵循的基本规律。

2.  用“慢镜头”方式分析物理过程

在辅导学生过程中,发现有许多学生分析较快的物理过程时,常采用“简化‘的方法,从而导致错误,学生之所以采用”简化’策略,主要原因为:学生对较快的运动过程不能仔细观察,没有形成清晰的视觉表象;教师上课对运动过程的分析速度远快于学生对运动过程的构思与想象速度。因此在教学中应采用“慢镜头”式的过程分析进行示范。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