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三:学术人才用什么度量?(5)

2012-08-29 13:4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职称是待遇还是岗位?

  “学问便是铸器的工具,抛弃了学问便是毁了你们自己。”胡适的话,隐约会在吴梓同耳边响起。

  “看看学校的职称评比标准,几年就一个变化,而且是越来越严,这对年轻老师非常不利。”吴梓同说,“新来的一些名牌大学的老师,他们的研究水平并不弱,一个上世纪80年代评上的教授并不见得就比现在一个讲师水平高。然而这群正值创造力勃发年龄的人,很多处于郁闷、浮躁之中。”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之一:论文之殇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二: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

  “做学问就是做人,把眼光放远一点,你要对得起自己的生命,以真性情做真学问,让自己真正得到提高,也就感到快乐。”尽管也曾面临量化指标的问题,但周国平还是坦然面对。

  发表了大量哲理散文,不能算作学术成果,周国平依然欣然为之。对于自己的学术和写作,他用两个坐标来衡量:一是在自己人生中的价值,二是在人类文化和社会现实中的价值,“其余概不重要”。“我写我喜欢写的东西,这本身是莫大享受,我不会因为利益考虑而放弃这个享受。”他说。

  “也就这么一二十年,职称评审变得匪夷所思。真希望能早点成为历史,回归到纯净的学术环境里,安然地做自己心仪的事情。”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原党委书记郭传杰这样认为。“要淡化职称的作用。比如在中国科学院,前些年我们评、聘是分开的。你有这个职称,聘与不聘要看综合素质。要让职称回归学术本质,不要跟利益死死地、紧紧地挂在一起。”

  储朝晖也有同感:有些国外大学实行教授职位的岗位制,只要能胜任这个岗位的工作,就可以成为教授。最关键的是要在大学里建立这样一种价值取向:谁走在探索科学真理的前面,就把谁作为团队的领队。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