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能想象出胡适、刘半农等被聘为教授时的年龄吗?
二十六、七岁。
在1918年北京大学选聘的217个教员中,90个教授,教授平均年龄30来岁。对其中76人的统计显示,50岁以上6人,35岁以下43人。而梁漱溟投考北大落选,但曾在《东方杂志》上发表过《究元决疑论》,为蔡元培所赏识,被聘为北京大学的印度哲学教席。那一年,他24岁。
“从那个时代走出来的梁漱溟、胡适、陈独秀、刘半农、朱希祖、徐悲鸿……如今,哪一个提起来不都是如雷贯耳。”大学教师吴梓同一口气说出来。这时,他已年过40,刚刚评上副教授。
“一个我很敬重的长者这样告诉我:把职称评好,再做你想做的事情。其实,当他说出这句话的时候,我能体会到他内心的情绪。”
“为什么我们不能从从容容地做事情呢?”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之一:论文之殇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二: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
谁来评价学术?
评职称,看什么?毫无疑问,是看一个人的学术水平。
中国社科院哲学所研究员刘培育讲了一个还称不上遥远的故事:上世纪80年代,中国社科院世界宗教所招收研究人员。任继愈先生做主考官,有一位远道而来的应聘者,前来面试答辩,他并不认识任先生。任先生说,你讲讲藏传因明吧。听了他的讲解,任先生大为赞赏,将他破格评为研究员。可这位应聘者当时连讲师也不是,也没有什么文章。
而现在,报纸上一个个负面新闻,让刘培育对职称评审越来越看不懂了。这样一件单纯的事情为何越来越复杂?这样一件干净的事情为何变得越来越混浊?
“表面看,好像评聘工作组织健全,但是问题恰恰在于,教师职称评聘组织不是由专业水平领先和学术水平领先的教师组成,而是由校长、书记、副校长、中层管理者组成。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群众推荐实际上演化成了个人关系,量化打分演化成了形式,领导小组评议演化成了关系亲疏之争,择优推荐也就演化成了校长说了算。”兰州某中学教师马得清告诉记者。
“在大学里,学术委员会是有,但基本上没有发言权,一个校级领导的指导性意见就会影响整个评比。”吴梓同表示,“搞职称评审,我们想得到什么?显然,公平、水平是最重要的。重学术同行评议是应该迈出的第一步。”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