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论文量化还是“一文定乾坤”?
当年,储朝晖是背着自己一麻袋的著作和发表论文的期刊评上正高职称的。他知道,如他一般的后来者没有如此被“眷顾”。
如果赶上复旦大学在高级职称评定中推行的“代表作”制度,他可就轻松多了。只要拿得出过硬的研究成果,并通过专家组的严格评审,哪怕是只发表一篇论文,不管多年轻,都有机会当教授!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之一:论文之殇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二: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
据了解,“代表作”制度的基本做法是,在高级职务聘任过程中,现有学校和院系制定的学术标准难以判别的、少数真正优秀的申请人,可以自主向学院提出申请并提交1—3篇代表作。学院学术评估通过后,由学校随机选择5位校外具有较高学术声望的学者,如学科带头人、院士等,匿名对申请人是否“真正优秀”“能否破格”“是否胜任”等问题进行学术评估。根据专家的学术意见,决定是否同意候选人参加竞聘。这样,人事方面的学术权力更多地回归给院系及其学术委员会、教授委员会。学校在各学科学术委员会的支持下,开始按学科领域设立和完善专家库,目前总计有1000多位专家入库。不论是设定启动“代表作评审制度”的门槛、校外同行评审,还是校内按学科评议、投票,都是同行主导学术评价。各院系都有自主设定标准和程序细节的权力,人事部门只是根据设定的程序提供服务和保障。
“代表作”制度的核心就是“由同行主导的学术评估”,它更加注重科研的原创性,学者不再依靠论文数量,而是以质量取胜。这无疑是对当下职称评审制度的纠正。当然,这对主评者的学术水平和道德风范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多年前,周国平就表示,我们衡量一个研究生的学绩,只能根据学生的整体情况包括学位论文所体现的思想学术价值进行考察,着重看独立研究的能力和贡献。谁来考察?当然是他的老师以及相关领域的专家。
这同样适用于对大学教师的评价。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