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在家上学 学校之外的寻求(3)

2013-12-31 15:15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像严海燕这样因为孩子个性原因而选择在家上学的家庭也有不少。“孩子的叛逆性太强,不适合在学校学习。”王丽萍说:“建国60周年国庆时,学校组织一项大型活动。当时老师要求所有学生将手里的东西都放到包里,我儿子看到组长没有带包,就主动过去帮忙拿了一下东西,老师发现后没有听他解释就批评了一通,孩子受不了,扭头就跑出了学校。”

  王丽萍说:“孩子平时爱打抱不平,认为不公平的事情会跟老师顶撞,经常采取的反抗方式就是在课堂上睡觉,因此成绩一直都不理想。初二时孩子提出在家学习,综合考虑到他平时在学校的表现,我们只好同意了。经过几年的在家学习,孩子慢慢成熟了,脾气也没有那么倔了,现在美国上高中,很能适应周围的情况。”

  困难重重:家长需谨慎对待

  教育不可盲目试验,要对下一代的发展有一种敬畏感,不要拿孩子的前途作为赌注,警惕事与愿违。

  正如一位来自湖南的父亲所说,“家长们选择让孩子在家上学应该十分慎重”,在现实中,在家学习仍然面临很多难题。

  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汪明认为:“我国《义务教育法》明确规定:适龄儿童、少年的父母或者其他法定监护人应当依法保证其按时入学接受并完成义务教育。从现实情况看,现代‘私塾’中的绝大部分都缺乏必要的审批手续,合法性存在明显问题,合法化之困是制约在家上学的瓶颈。”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上海交通大学教授熊丙奇认为:“我国应启动义务教育法的修订,对在家上学进行明确界定,同时明确父母的教学资格、在家上学的质量监督,避免由此催生非法办学和适龄儿童辍学的现象。”

  除了合法化之困,在家上学对孩子身心的长期影响也是众多家长所担心的。有反对者就提出将孩子与同龄人隔开,限制他与同龄人的正常交往,会给孩子造成一定的心理障碍,影响孩子的早期社会化。记者采访到一名在家上学已经三年的孩子,这个15岁的男孩说:“有时候我也会感到孤独,就去小区的篮球场打一会儿篮球。”不少家长也告诉记者,孩子和人相处的问题是他们最为担心的,处理不当孩子可能会自闭。上海师范大学教授岳龙认为,学校教育是家庭教育无法替代的,比如社会交往机会,哪怕家长刻意制造机会,也无法与学校中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相比。

  “教育是一门科学,教育者需要专业的学习和训练,教育方法、方式都有技巧。”杨东平说。通过与家长们交流,记者发现家长所教的科目大多是人文方面的内容,教学内容很大程度上为家长自己的眼光甚至陈见所局限,随意性较强。对于这种情况,汪明提出:“培养国学素养、弘扬传统文化与接受正规义务教育并不矛盾。个性化、多元化教育与整齐划一的学校教育模式并非不可调和,以国学教育代替学校教育的做法既不符合人的成长规律,也不符合教育规律。”岳龙也认为:“虽然家长的初衷是培养健康而完整的人,但到最后,往往重视孩子某一方面技能的培养,而忽略孩子全面发展的机会。”

  “我们走了一年,才觉得真不容易。”一位在家上学的实践者对记者说:“教材、教室、教师、体育课场地、社会实践,事无巨细,甚至一顿午餐也要靠家长动用各自的社会资源解决,太难了!”

  记者发现,在家上学实践比较好的案例都是家庭条件比较宽裕的家庭。父母对教育行业有一定了解,很多家长本身就是教师,能够胜任对孩子的教育任务,并且家庭条件可以支持“专职妈妈”、“专职爸爸”在家专心照顾孩子,支持孩子的学习。

  张乔峰给记者算了一笔经济账:“不算课外兴趣班,每年一个孩子的花费在10万元左右。”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教育研究》主编高宝立认为,孩子的教育不可盲目试验,要对下一代的发展有一种敬畏感。冲动、感情用事,都不是理性的爱,不要拿孩子的前途作为赌注,警惕事与愿违。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