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13年高考的前两天,教育部公布今年全国高考生达到912万,比去年减少3万人。2008年,考生总数是1050万;2009年为1020万人;2010年考生人数跌破千万,降至957万;2011年为933万,2012年变为915万,今年已是"五连降"。尽管今年的弃考数量暂不得而知,但根据近几年的情况分析,"出国热"是高考报名人数减少的主要原因。
当中国学生因为出国留学弃高考而去时,我们却发现,国外院校却接二连三地承认起中国高考,中国学生的高考成绩成为国外院校选拔学生的重要参考指标。
这时,我们不禁要问:高考,还有没有意义?到底还要不要参加高考?
拥有高考的人生
据说一部《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赚取了N多女人的眼泪,一部《中国合伙人》引发了若干男人的唏嘘,而这些流泪和唏嘘的女人和男人,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经历过高考,都有一段难忘的大学生活。
高考,大学,很多人都发现,这是步入职场后最容易接上茬的话题。因为学生时代无疑是很多人人生中最纯粹的一段时光,在校门内欣赏风景尚可心无旁骛,踏出校门后再看风景已有了众多繁杂的干扰。回忆高考前的黑暗、高考时的紧张、高考后的释放,总能引起同代人之间的共鸣。
正因为此,有些已无需高考的同学,在手握国外院校录取通知书的同时,依然坚持参加高考,比如北京某中学国际班的韩同学,提前获得了美国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录取的他仍坚定地走进了高考的考场,因为他要给自己12年的读书生涯一个交代——正如很多人说的,不参加高考,人生就不完整。
高考分数的价值
不得不说,因为城市的差异,高考同样存在着这样那样的不公平,比如北京的学生进北大,比外地学生容易得多;还有一些学校在某些省份招收一本的学生,但到了高分省,却只能招二本的学生……教育资源的分布不均,导致了各省高考成绩门槛的高低不齐,但,正如央视著名记者白岩松2009年在郑州大学做演讲时,面对学生对高考制度的质疑时曾回答的那样:"如果没有存在很多毛病的高考,我们可能没机会这样面对面对话。中国高考有万千毛病,但却是目前最公平的一种的方式。没有高考,你拼得过富二代吗?"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在高考分数面前,家庭与社会给予的个人背景都在弱化,富二代一样可以落榜,世代贫农亦能跃出农门。大城市、小乡村、高富帅、矮穷挫……不同背景的人瞬间因为高考站在了同等的门槛。像《中国合伙人》里"留学世家"出来的孟晓骏和举全村之债走进大学的成冬青,因为高考,成了同学,成了朋友,成了合伙人。所以在出国留学不如现在这么热的年代,高考一直被称为"独木桥",也被若干想改变命运的学子视为唯一的一块跳板。
另一方面,中国的高校也像学生一样被分为三六九等,往往录取分数线(高考分数线)高的院校也正是所谓的名牌大学,一本院校、二本院校等等分类,凭借的正是这高考分数。
也许有人说,高考,只是一次考试,会有超常发挥,也会有失常败北,并不能说明什么。但现实是,无论是超常发挥,还是失常败北,都只是个案,大多数学生还是在正常发挥,最终获得的分数,正是平时积累的真实折射。
在出国留学越来越稀松平常的今天,众多国外院校也看到了高考结果对于反映学生真实水平的作用,越来越多的国外院校开始将中国学生的高考分纳入到甄别指标中——2009年澳大利亚政府做了一份关于中国高考制度的研究报告,即《关于中国高考的专题调研报告》,并将此报告广泛提供给澳大利亚高等院校,向澳高校阐述了中国高考可以作为一种有效的选拔学生的方式,可以作为澳大利亚高校录取中国学生的标准。于是我们看到了2012年的悉尼大学、2013年的莫纳什大学等名校宣布认可中国高考成绩——时至今日,澳洲八大中已有六所大学加入进来,而法国、意大利、西班牙等国,一直要求申请留学的中国学生需提供高考成绩。相信未来,接纳中国高考分数的国家和院校,还会越来越多。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