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如此,郭骅和她的同伴还是不时遇到尴尬之事。她认为,如今这个社会,不太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这让推广遇到了困难。“就像我们出的《中国童谣》,里面有些老童谣讲到娶媳妇,有的妈妈就担心,孩子会不会很小就想入非非呀?”
令人感动的还有一些妈妈作者,为推广新童谣创作甚至办起了电子杂志。
推荐内容>>传统童谣选:小老鼠 上炕沿等经典童谣
推荐内容>>全国儿童歌曲大奖赛述评:让新儿歌塑造新儿童
推荐内容>>伤不起的"灰色童谣":成孩子宣泄不满排遣压力途径
无尘是湖南长沙的一位妈妈作者,她说:“我孩子上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说是同学家长都用博客记录他们的成长,要求我也开个博客。”让无尘没想到的是,她开始是以童谣、童诗记录孩子的成长,慢慢地视角变广阔了,她成了一位真正的创作者。
但是,无尘也发现,要想通过传统渠道,让更多的作品面世很困难。谭旭东和无尘有同感:“现在还是有人在创作童谣的,据我了解,写得好的人至少有50至100人左右。”但因为童谣更适合幼儿接受,主要发表在幼儿类期刊中,像《幼儿画报》、《幼儿故事大王》等杂志,一些报纸也发少量作品,出版社也曾少量出书,但与其他文学种类相比,生存空间的确非常有限。
“2009年6月,我设计制作了《儿童诗歌》电子杂志。”无尘设计的是季刊,更让她意外的是,她因此团结了大约200多位童谣、童诗创作者,无尘算了一下,这个人数大约占国内童谣创作者的90%以上。“今年,我计划将《儿童诗歌》以手机杂志的形式面世,希望更多的人通过童谣感受到孩童的纯真和快乐。”
无尘说:“现在很少有单位、组织去做童谣推广,无非是因为无利,而我们更多是因为有一腔热情,我们不计回报。”但回过头来想一想,当代童谣创作和推广单靠热情,而没有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关怀和支持,恐难有持久的生命力。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