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观察法
1、含义
研究者在比较自然的条件下,通过感官或借助于一定的科学仪器,在一定时间、一定空间内进行有目的、有计划地考察并描述教育现象的方法。
2、特点
⑴目的明确。观察是根据研究课题的需要、为解决某个问题而主动进行的。目的在于获得直接的经验事实素材。
⑵真实自然。观察是指对观察对象不加干预控制的自然状态下进行的,从而使研究者能够考究被观察者在教育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的自然的、真实的、典型的和一般的心理与行为表现。
⑶直接翔实。观察者和对象共处一体,研究者能够直接地、准确地了解到正在发生的教育现象及应采取某措施而发生的现象,获得真实、生动而翔实的资料。
3、功能
⑴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的情况,以进一步探寻学生学习、成长过程中的规律,深入研究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改进教育工作。
⑵了解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帮助我们系统地观察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活动情况,从而探讨与教师教学活动有关的规律。
⑶了解学生与教师的关系,研究教育者与被教育者之间的相互影响,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⑷了解学生与教师的群体氛围,揭示各项教育因素的作用,使教育过程得到更好的调控,从而产生更好的教育效果。
⑸了解其他教育影响的作用,比如内外环境、教学手段、教材等方面的情况。
4、分类
(1)自然观察法和实验观察法
1)自然观察法是在自然状态下,即事件自然发生,是对观察环境不加改变和控制的状态下进行的观察。
2)实验观察法是在人工控制的环境中进行的系统观察。其具有明确的观察目的和周密的实施计划,对观察对象的行为表现做精确的观测,对被观察者的行为的一个或一个以上的影响因素(自变量)进行控制,并观察这种控制对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因变量)的影响,从而发现这些影响因素与被观察者的行为表现之间的关系。
(2)直接观察法和间接观察法
1)直接观察是直接通过观测者的感官考察被研究者活动,获取具体而起初的第一手材料的方法。
2)间接观察是观察者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考察研究对象活动的一种方法。
(3)参与观察法与非参与观察法
1)参与观察法是研究人员参与到观察对象的活动这中,通过与观察对象共同进行的活动从内部进行观察。所有的参与观察研究都介于“参与者的观察”与“观察者的参与”之间。
2)非参与观察法是研究逐步参与被观察者的任何活动,完全以局外人的身份进行观察的方法。
(4)有结构观察法和无结构观察法
1)有结构观察法是在观察前有详细的观察计划、明确的观察指标体系,观察时严格按计划进行,能对整个观察过程进行系统、有效的控制和完整、全面的记录。
2)无结构观察法是研究者只有总的观察目的和要求,或只有一个大致的观察范围和内容,没有详细的观察计划和观察指标体系。
(5)时间取样观察法和事件取样观察法
1)时间取样观察法是在选定的一定的时间内进行观察,对观察对象在这一时间段内或这一时刻发生的各种各样的行为表现和事件作全面观察记录。
2)事件取样观察法是对某种研究目的有关的、预先确定了的、有代表性的行为或现象从背景、起因、经过、结果、持续时间等方面进行的观察和记录。
(二)教育调查法
1、含义
教育调查法是在科学方法论和教育理论的指导下,通过运用问卷、访谈、测量等科学方式,有目的、有计划、系统的收集有关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的资料,从而获得关于教育现象等科学事实,并形成关于教育现象的科学认识的一种研究方法。
2、特点
⑴在研究对象上是以活动形态或现实存在形态的教育问题、教育现状作为对象的,其活动形态的教育问题或教育现状都具有强烈的现实性。
⑵在研究目的上不是以操纵并改变研究对象的状态来获得关于教育问题的认识,而是就事论事,通过问卷调查、访谈、测量等方式,获得关于研究对象的教育科学事实。
⑶在研究方法的性质上是一种通过语言直接与研究对象打交道的研究方法。
3、功能
⑴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教育处理部门了解教育工作实际情况,及时发现学校教育工作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为教育管理和决策提供现实依据。
⑵帮助学校老师了解教育活动中各个教育要素的现状,为制定有效的教育活动策略提供依据。
⑶帮助教育理论工作者从教育实际中发现重大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有利于较全面了解和把握教育理论发展的实际。
4、类型
(1)常模调查和比较调查
1)常模调查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一般状况的调查,掌握教育的一般发展状况,如学期阶段教育、检查教学质量、学生学习水平是否达标等。
2)比较调查在于了解教育要素以及教育活动等方面的差异状况的调查。如升学考试、学科竞赛以选拔优秀学生或专业人才。
(2)普遍调查与抽样调查
1)普遍调查是把特定范围的所有调查对象逐一进行的调查。
2)抽样调查是从所有的调查研究对象总体中按照一定的抽样方法抽取一部分样本,通过对样本的考察而进行的调查。
(3)问卷调查与访谈调查
1)问卷调查是研究者用统一严格的、设计完整的问卷,搜集研究对象关于教育问题或教育现象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问卷一般由问卷说明(引言)、注释和问卷本文组成。
①问卷说明包括调查的目的、意义、主要内容、调查组织者、选样原则、调查结果的使用者、保密措施等。问卷说明一般印在封面或封二上。
②注释一般指对填写识破卷的具体要求。如,对选择答案所使用符号的规定、对计算机代码表格的解释、对回答者署名与否的说明、对返还问卷形式(如邮寄、面交或其他形式)和时间的说明等。
③问卷本文一般包括指导语、对象的自然状况、调查题三部分。
调查题是问卷的主体,有两种类型:封闭式问卷(也称结构型问卷)和开放式问卷(也称非结构型问卷)。
第一,封闭式问卷的类型:
ⅰ是否式。问题的可能答案列出两个极端情况,回答者只能择其一,“是”与“否”,“同意”与“不同意”。如:生活上我能自理,从不要别人帮忙。
是 □ 否□
ⅱ选择式。问题的答案相互之间不是矛盾关系,只是类别、程度、数量等方面的不同,回答者可从中挑选最适宜的一个或几个答案。其中,等级式备选答案是由具有等级意义的词汇或数字形式构成的。如:与别的孩子发生争执时经常能谦让。
A不能 B偶尔能 C有时能 D比较能 E常常能
ⅲ评判式。要求调查对象依据一定要求将许多答案评定等次、排列顺序,也称排列式、排序式、编序式。如:请将下列电视节目按你喜欢的程度由1到8排列。
( )动物世界 ( )大风车 ( )文化生活 ( )儿童故事片
( )科技生活 ( )动画片 ( )世界各地 ( )电视连续剧
ⅳ划记式。按同意与否在答案上分别做记号“√”或“×”。如:关于对考试的看法,请在你认为符合你的情况前打“√”,在不符合你的情况前打“×”。
( )A考试前我非常紧张,我常担心我的成绩会落后于他人。
( )B考试可以使我发现自己学习上的不足之处,我并不害怕考试。
( )C我较关心名次,名次先后是促使我发奋学习的一大动力。
( )D如果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我根本不想去翻教科书。
第二,开放式调查题的类型:
①填空式。如:你最希望开设的选修课是———。
②问答式。如:请你谈谈对小学实施素质教育的看法。
2)访谈调查是研究者用通过口头交谈的方式,向被调查者提出问题,引起被调查者回答问题,从而收集有关教育现状的信息和资料的方法。
(4)综合调查与专题调查
1)综合调查是对某一问题或现象进行全方位的调查,调查的内容涉及该现象或问题的各个方面、各个层次。
2)专题调查是一种调查内容较窄,仅涉及一两项内容的调查,或者仅就教育现象中的某个方面进行的调查。
(三)教育实验法
1、含义
教育实验法是研究者运用科学实验原理和方法,以一定的教育理论及假设为指导,有目的地操纵某些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通过观测与所控制的条件相伴随的教育要素或教育现象变化的结果,来解释教育活动规律的一种研究方法。
2、特点
⑴研究目的不是为了获得教育的科学事实,而是为了通过假设检验和归因分析,形成教育的科学理论。
⑵研究的对象不是表态的自然事物,而是动态的、渗透着复杂的人的因素的教育活动。
⑶在具体方法上不是以完全的定量描述去追求教育变量的精确度,而是通过定量描述与定性描述相结合来描述教育变量之间的某种确定性的关系,注重对教育变量的变化过程进行纵向的相关分析和因果分析。
3、基本结构
教育实验涉及三个基本的要素:即实验要改变的教育因素或教育条件、要控制的不被改变的相对稳定的要素条件、要观测的结果。在教育实验方法上,三个基本要素分别被称为自变量、无关变量和因变量。
变量:又称为变数,是实验方法论的一个术语。某个与实验相关的因素或条件,如果变成了可观测的、数量化的东西,则可称为变量。是与常量相对的概念,常量只有一个不变的值,如河北省、校名、人名、具体的时间值。变量则具有两个以上的值,如性别、年龄、抽象名词等。是一种变化的特征,可以操纵或测量。
⑴自变量是由研究者操纵对被试产生影响的条件或变量,是研究者呈现给被试的刺激量。多是措施,可以操纵。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教材内容、师生关系、管理制度等,都能作为一项实验的自变量。
⑵因变量,又称应变量、倚变数,是由自变量的作用而导致的被试变化的结果。多是效果,可以测量。因变量是对自变量的刺激做出的反应,是一种结果变量。
⑶无关变量(控制变量):除自变量以外的一切可能影响因变量数值(研究结果)因而对研究、对实验可能起干扰作用的因素。无关变量对实验并不是真的“无关”,它只是研究者在实验中为作为自变量的、不打算研究的变量。,说它无关,是指它与自变量无关,与研究目的无关,但它与实验结果是有关的,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实验的结果,因而在实验中需要对无关变量加以控制。如对比班老师的宣传。
v生豆芽的实验。这里的温度就叫自变量。
v发芽率为因变量。
v与实验无关的种子质量、水分、阳光等叫无关变量,它们可能也会对发芽率产生影响,因此一定要严格控制。
(四)行动研究法
行动研究法是指研究的参与者基于实际问题解决的需要,与专家合作,将问题发展成研究主题进行系统的研究,以解决实际问题为目的的一种研究方法。
1、主要特征
(1)研究主体是教育实践工作者,即中小学教师。研究结束后,中小学教师又是研究成果的应用者。
(2)研究的问题是中小学教师教育实践活动中常遇到的棘手问题。行动研究以提高行动质量,解决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行动研究所研究的问题都具有特殊性,主要地一地一校中的问题,可以是针对个别学生、特定事件的研究,也可以是班集体和整个学校内某个突出问题的研究。
(3)研究具有情境性、动态性和可操作性的特点。行动研究法要求教师在实际工作中观察现实中发生的现象(因变量),分析该现象可能与什么因素(自变量)相关,提出假设,通过调查收集资料,证实或否定提出的假设,从而为改革教育工作、制定教育计划提供科学依据。行动研究不强调严格控制实验条件或进行对比,允许在总目标的指引下,边行动边调整方案。研究者不仅可以依据逐步深入的认识和实际情况,修改总体计划,而且可以更改研究的课题。
2、基本步骤
一般来说运用行动研究法进行教育科研,其实施步骤可归纳为以下七
项:
(1)发现问题。教育实践工作者通过自己的观察思考,发现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鉴定问题。从所发现的问题中选定研究的主题,了解问题的本质和范围,诊断问题存在的原因,为有效地解决问题奠定基础。
(3)文献研讨。深入研究有关文献,以便从过去的研究中获得目的、范围、方法及程序方面的启示和相关的理论。
(4)设立假说。假说是某种行为可能产生某种结果的预测,是未经证实的结论。假说包括两部分,一是将要采取的行动,二是对行动结果的预测。
(5)拟定计划。拟定计划有助于克服研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拟定计划应遵循可行性、协调性、同步性以及可测性原则。
(6)实施行动。根据计划和研究假设进行研究活动,通过观察、调查、问卷、测验等研究方法不断收集各种资料数据,并根据行动得到的信息,不断对计划内容加以改进。
(7)评价结果。实施研究行动后,须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办法,在专家的指导下,将研究结果加以整理,得出结论,供评价行动研究效果和推广应用。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