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生物学科 >

如何才能让学生重视对生物学科的学习?

2012-08-03 09:42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当今社会飞速发展,国际间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为了适应时代的需要,人才的培养成为当务之急。公民要有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才能适应这种新环境。第三次全教会提出:智育工作者要转变教育观念,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为了达到这一目的,我国开始逐步在中小学实施课程改革,旨在通过教学理念、教学内容、教学策略和方法的改变,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求使学生养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教改能否迈出成功的第一步,达到预期的目的,关键取决于工作在一线的教师能否跟上课改的步伐,深入理解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过去的固有模式,采取新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基于近几年来的研究和实践,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转变观念。
    一、在教学目的上转变观念,调整教学重点
    传统教学往往把系统地传授知识作为重点,目的在于让学生系统地掌握大量的知识,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条理性。但是,这种做法往往忽略了学生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而且从长远眼光看来,由于当今社会知识的快速更新,教学的主要目的不应只是让学生掌握多少系统的知识,而更应使学生具备终生获取知识的能力,所以,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首先要考虑如何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达到这一目的。
    例如,在“生态系统”一节的教学中,旧教材重在突出生态系统知识体系的构建,而新的教学理念则要求突出人类的活动与生物圈的关系,在教学中贯穿一条主线,即环境与生物,生物与生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生物的生存、延续和发展都与生物圈息息相关。在这一节学习结束后,我布置学生做了以下活动:调查你和你的家庭做了哪些事情可以通过复杂的途径影响生物圈,是如何影响的,如何改进,然后写出调查报告;根据自己的体会以“爱护环境,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为题写一篇小论文。通过这项活动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调查能力、写作能力,还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又如,“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和“测定种子的发芽率”的探究实验都需要坚持数天,要在课外进行培养、观察、记录、比较。这种实验方式激发了学生很大的学习热情,使他们亲自体验了栽种管理的全过程,亲自体验了“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也体验了成功带来的喜悦。
    二、在教学策略和方法上转变观念,教会学生“点金术”
    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和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把学什么变成怎么学。
    新教材倡导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贯穿于全书始末,这大大压缩了知识体系所占的空间。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时时不忘探究,在教学策略上要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要改变过去轻过程重结果的做法。教师在备课时,要重视如何引导学生进行质疑、设计、调查、搜集分析资料、处理数据、表达交流等探究活动,逐步提高学生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其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在探究中首先要改变质疑方式,改变过去师问生答或生问师答的传统做法,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去思考探究解决这些问题的思路,鼓励学生大胆地去寻求探索途径。这是我在引导学生进行探究过程中的体会。具体做法是:设计探究方案、制定计划、然后创造条件让学生实施自己制定的计划,在这一过程中要打破课堂内外的约束,充分利用多种资料和手段,保证学生全面大胆地开拓,进行创造性思维。此外,还要重视通过引导学生对探究结果的分析,进行文字描述能力、数据处理能力、问题总结交流能力等的培养。在该过程中还要将学生个人学习的独立性和群体合作性相结合。
    例如,在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时,首先让学生分组在课前观察鼠妇的生活环境,针对自己的观察,提出可能存在的影响因素;然后让学生通过交流鼠妇的生存环境做出假设:光是影响鼠妇分布的因素;最后引导学生利用一定的器具设计验证这一假设的方案。这是本活动的关键。在设计实验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找到实验的变量——光照,设计出对照实验,还要引导学生从多方面考虑计划的周密性,如放置鼠妇的方法有几种、其他因素如何处理等。在实施计划中,要引导学生分工合作,实事求是地观察、记录现象,在结果的分析中既要引导学生找出共性得出结论,又要引导学生看到个例,分析原因,然后进行全班表达交流。
    当然,在探究活动中不能拘泥于某一种形式,对不同的问题要采取不同的探究方案,达到不同的目的,例如:在“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中,关键在于探究方案的设计;而在“测定种子的发芽率”时,关键在于实验过程的情感体验;在“观察种子”的结构时,重在让学生通过观察发现问题。
    三、在教学内容上转变观念,打破学科局限,重视知识的迁移
    生物科学教育是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其教学目的常常是跨学科或泛学科的,各科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首先要打破学科局限,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
    新教材在设计上开创了“科学?技术?社会”教育的新局面,适应了当前社会的科学技术化和科学技术的社会化特点,使学生更多地了解科学、技术、社会的相互关系,关注和参与与生物科学技术有关的社会问题的讨论和决策,有利于培养学生对自然和社会的责任感。例如,在“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一章后,教材介绍了关于“生物圈Ⅱ号”的知识。通过美国在亚利桑那州沙漠上建造“生物圈2号”失败的例子,使学生对生物圈的认识在情感上得到了升华:因为人类用事实验证了地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的惟一家园,我们应该更加珍惜她、爱护她。在“没有细胞结构的微小生物——病毒”一章后介绍了有关“朊病毒、疯牛病、克雅氏病”的知识,通过事件的发生及造成的危害,使学生认识到个人的行为违背规律所造成的灾难,增加了个人的社会责任感,并使学生通过对肌病毒仅是一种蛋白质却仍具有遗传特性的认识,打破了原科学界认为只有核酸为遗传物质的定论,使学生明白在科学技术上要不断探索。教师在对待这一栏目时,不要将其当成课外阅读,一定要认真研究,结合教材中相应的知识做恰如其分的引导。处理好该栏目内容的教学,要求教师首先要提高自身的素养,从多渠道关注此类问题,并对各种信息和信息源的真实性、可靠性做必要的思考和分析,不要误导学生。
    另外,新教材还多方位地实施了各学科知识的交叉。如“寄予植物的情怀”、多处课后习题中诗词句的生物学解释以及各种小文章的写作,充分体现了生物学与语文的交叉;“细胞的测量和计算”“解读实验数据”等大量运用了数学知识。这也要求教师必须具备多方面的素质,促使他们在教学中不断地学习。
    以上是我用新教材进行教学中的几点体会。新课程改革还处在实验阶段,这需要我们每位教师都以高度的责任感做更深入的探讨、研究、实施和交流,以加快我国中小学素质教育改革的进程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