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化学学科 >

欢迎光临吉林大学学科建设办公室(7)

2012-07-31 22:57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二)无机化学学科建设的基本思路与建设原则
无机化学学科将在国家的统一部署下,依据国家科技发展目标,大力开展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方面的基础和应用基础研究,推动我国化学与材料科学发展。与此同时,大力促进本学科特色研究领域与相关学科的交叉渗透,突出知识创新;争取在基础研究领域取得几个重要的突破,在国际上产生深远的影响;提高本学科本科生和研究生的培养数量和质量,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为我国的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服务。

(三)学科建设的目标
无机化学学科将努力建设成为一个以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为主导的国际性研究中心。该研究中心具有鲜明的研究特色,同时成为重要的无机化学方面的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

(四)主要建设内容及具体措施
本学科将积极筹措经费,进一步改善研究条件,吸引更多的国内外优秀人才到本学科工作;同时,在最大程度上发挥本学科教学和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和主观能动性,为他们创造优越的研究环境,使他们在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的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的,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研究成绩。加强国际国内的学术交流,举办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加入本学科的教学和研究工作。学科在2003-2010年期间的具体规划及措施如下:
1、学科方向和科学研究发展规划
将现有的与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相关的研究方向由6个扩展到10个左右。在极端与温和条件合成化学,特种结构材料的组装合成,绿色合成反应与方法,计算合成与分子工程学等几个研究基础较为雄厚的研究方向上继续深入探索,取得在国际上有重大影响的研究成果,达到或保持本领域国际领先的水平;在无机材料组合化学,纳米材料合成与制备化学,功能配位与簇合物合成等研究方向加大投入力度,争取取得突破性进展,推动这些研究方向走向国际前沿并获得一定的国际地位。以上述研究方向为基础,开拓新型合成路线与手段,建立或完善合成与制备化学相关理论,合成无机新物质和开发新型无机功能材料,并且积极开展仿生合成与生物技术在合成化学中的应用以及高压合成化学等新型研究方向。
2、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规划
进一步加强吸引国内外优秀人才工作。使研究人员规模达到50人左右,实验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达到15人左右。研究人员队伍继续保持合理的梯队建设,55岁以下研究人员均应具有博士学位。在今后5年内,使在读硕士和博士研究生规模达到150人左右。在研究生培养过程中,注重研究生的培养质量,要使受培养者综合素质好,实践能力强,成为为社会所需的高层次专门人才。
3、条件建设规划
使无机化学学科科研条件和环境得到进一步的改善,科研管理更为规范。为新的研究方向配置相应的仪器,使无机化学学科拥有多种先进的合成及表征仪器设备,仪器设备资产价值从目前的3000万元人民币增加到8000万元人民币。吉林大学在“十五”期间为本学科的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兴建的实验楼,理化楼(本科生教学和基础实验)也即将在此期间竣工。
4、学术交流
无机化学学科计划每年接受20~50名国内外的访问学者和客座研究人员,一方面加强他们与实验室固定研究人员的学术交流,另一方面使他们利用本学科实验室的良好研究条件作出重要的研究成绩。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担任实验室客座教授或到实验室讲学,同时,派出本学科固定研究人员到国际著名学术机构作访问或合作研究。每年聘请和派出研究人员数量各为5~10人。举办一定数量的研讨班,吸收各地学员学习到研讨班学习,并以此推动本学科以外的无机合成与制备化学研究的发展。作为主要单位积极申办和承担国际会议。此外,鼓励研究人员参加有影响的国际学术会议并积极交流研究成果,进一步扩大国际影响。

(五)预期建设成效
通过学科建设,使本学科在国内处于明显领先地位,同时在国际上产生显著影响。在材料化学及合成化学的基础研究方面取得重要的突破。学科的研究环境以及硬件条件得到显著改善,使更多的杰出人才尤其是青年人才加入学科的研究队伍。

(六)实现规划拟采取的主要措施
1、从各方面积极筹措经费,购置研究所需的大型仪器设备;
2、进一步改善科研和教学人员的硬件条件和软件环境,努力提高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
3、学校的配套条件(如图书资料,网络资源等)得到进一步改善;
大人才培养的力度。根据我国学生的知识特点和技能情况,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尽快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拔尖人才;
4、结合学科研究方向的拓展,吸引和选留有突出研究成果,并具发展潜力的青年杰出人才到本学科工作,积极为他们创造良好的工作或研究条件。

二、有机化学学科发展规划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中极其重要的二级学科,石油化工、精细化工、医药工业、材料工业的发展都离不开有机化学。因此,将我校有机化学学科建设好,无论对提高我校化学学科的整体实力,还是对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步伐,都具有重要意义。
自2000年新吉林大学成立以来,随着化学学院的建立,在原有机化学教研室的基础上组建了有机化学系和有机化学研究所。有机化学学科经过五十年的发展,目前在科研方面已建成涵盖有机化学所有研究方向的从基础研究到应用开发、从材料科学到生命科学、从国家及省部委纵向课题到与企业合作横向课题的完整的科研体系。研究方向包括:以茂金属和后过渡金属催化剂合成、表征及烯烃聚合反应研究为主的金属有机化学;以不对称合成、新型纳米材料及非线性光学材料合成为主的有机合成化学;以东北天然动植物资源中有效成分分离鉴定为主的天然有机化学和有机分析化学;以生物抗氧化剂抑制自由基机理研究为主的物理有机化学;以农药合成、精细化学品的合成及工艺研究为主的应用有机化学研究等等。由于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近年来教学和科研工作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特别是科研工作有了长足的进步,发表学术论文的数量逐年增加,质量不断提高,个别研究方向的学术水平已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由于历史的原因,化学学院学科发展不平衡,有机化学学科目前的主要问题是:1、高水平研究人员少,急需补充;2、缺少必要的研究条件,没有几件象样的现代仪器设备,需要学校给予支持和扶持;3、实验室空间极其紧张,每个教师平均不足一间实验室,每个实验室有6至10名研究生挤在一起做毕业论文,而且研究中多用易燃易爆有机或金属有机化学试剂,随时都有发生火灾或爆炸的危险,为了解决实验室空间紧张问题和消除意外事故隐患,希望学校在分配实验室时给予考虑。
化学学院有机化学学科由有机化学系和有机化学研究所组成。有机化学研究所现有教授4人、讲师2人、博士研究生9人、硕士研究生7人。有机化学研究所目前主要开展金属有机化学、不对称催化与合成、烯烃聚合催化剂及聚合反应等方面的研究,这些研究方向均属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都是国际上热门研究方向,研究论文多数发表在Organometallics(影响因子~3.3)等国际著名学术杂志上。为了发展有机化学学科,提高有机化学学科的教学和科研水平,化学学院计划在2010年以前将有机化学研究所的在编研究人员发展到15人,其中教授7-8人、副教授4-5人、讲师2-3人、实验技术人员2-3人。建立起6-8个有良好发展前景的研究方向,其中包括:金属有机合成与应用化学、手性催化与合成化学、有机单体配位聚合化学、微反应器内高选择性有机合成与催化、高级有机功能材料化学、生物有机和生物金属有机化学等。有机化学研究所还计划与中油公司合作,建立烯烃聚合联合实验室,开展烯烃聚合催化剂设计、合成及聚合工艺方面的基础和应用研究。为满足上述发展要求,需要有15-20间实验室(450-600平方米)。达到上述发展目标后,有机化学学科的整体学术水平将大幅度提高,学术地位将可处于国内领先,国际上有一定影响的水平。为了尽快达到上述目标,希望学校能在人才培养与引进、实验室建设、科学仪器配置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使有机化学研究所能早日具备开展高水平研究工作所必需的实验室和仪器设备条件。
在未来的五年多时间里,有机化学系将大力发展以下几个研究方向:
1、有机合成化学
立足于不对称有机化合物的合成及性质研究,特别是新反应、新方法和新试剂的研究。到2010年该研究方向的规模将达到教师 5-8人,研究生15-20人,需要实验室8间(面积240平方米)。
2、有机合成与农药化学
以农药合成为主的有机合成研究是本系新开辟的研究方向,目前已取得了一批很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到2010年该研究方向的规模将达到教师5-8人,研究生15-20人,需要实验室8间(面积240平方米)。
3、物理有机化学
物理有机化学的研究已成功地实现了从经典的反应理论研究到现代的生物体系中有机化学反应机理的研究的转型,该研究方向及具备理论研究意义,同时还具备应用研究的前景。到2010年该研究方向的规模将达到教师5人,研究生15人,需要实验室5间 (面积150平方米)。
4、天然产物化学
目前天然产物化学的研究已从单纯的分离、结构鉴定发展到定向合成与生物活性研究的层面上。到2010年该研究方向的规模将达到教师8人,研究生20人,需要实验室10间(面积300平方米)。
5、药物化学
药物化学包括了天然产物药理活性测定和药物分子设计合成。到2010年该研究方向的规模将达到教师5人,研究生15人,需要实验室5间 (面积150平方米)。
6、光电活性有机材料研究
光电活性有机材料是目前有机化学与材料科学交叉研究领域,包括了新型光电活性有机材料的设计、合成和表征。到2010年该研究方向的规模将达到教师5人,研究生15人,需要实验室5间 (面积150平方米)。
在科研梯队建设方面,本着在研究中培养人才、在实践中锻炼人才、在教学中塑造人才的崭新的理念,成功地实现了新老交替,一批年轻的学术带头人脱颖而出。有机化学系的科研方向在基础研究方面瞄准国际前沿课题,取得了一大批具有影响的科研成果,获得了多项国家及省部级奖励,发表了数十篇被SCI收录的论文;在应用开发方面直接面向化工生产,课题从生产一线来,成果到生产一线去,将研究和生产紧密结合,有的放矢地开发,与有关化工生产企业建立了长期的合作关系,形成了产学研一体的化工项目开发体系,大大加快了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步伐。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