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观点】
自主招生日益释放正能量
■王志武
从2003年至今,我国高校自主招生已经走过10个年头,从起初仅20多所高校破冰尝试,到今年覆盖全国90所高校的全面开花;从最初因面对有关公平、科学的质疑而谨慎前行,到今年不拘一格、多种形式并存的多元选拔,十年来自主招生在社会上释放了强大的正能量。自主招生模式既打破了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束缚,又体现了考生与高校的“双向选择”、“双向互动”,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体现了“多元录取”目标。
今年,北大坚持探索不简单以考试成绩作为衡量学生是否优秀的唯一标准,而是把考查重点转向更为重要的发展潜能、想象力、逻辑思考与批判性思维、领导力、社会责任感等要素上来,首次启用名为“元培综合评价系统”的自主招生新机制。这一新机制概括为“独具特色的选拔理念、系统化的选拔标准、全面的考核内容、科学的选拔方式”,具体步骤包括初步审核评价、学科基础面试、综合面试、随机抽查笔试、体质测试等五个环节。每一位参加北大自主招生的考生,都要接受12名以上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考核。其中,在初步审核评价环节,每一份申请材料随机派发给8名专家匿名评审。每位专家根据北大的人才选拔评价标准体系,结合考生的个人兴趣、理想抱负、高中学业成绩、参与社会服务情况、获得各类奖励情况、个人特点和自述,以及北大推出的《优秀中学生素质养成手册》等方面,独立进行综合评价并提出评审意见。据测算,北大今年需要动员280余名教授参与,整个考核过程历时近1个月。清华大学在选拔机制方面也有所改进,“今年的自主选拔笔试不再对考生高中所学科目进行全面的知识性测试,而是突出重点,对考生在特长学科上的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进行充分考查,这样可以为更高质量的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和涌现创造条件。”2013年的自主招生考试,各个联盟的考试时间、流程以及形式均未明显变化,但考试总体趋于标准化,自主招生慢慢演变成为“自主”和“标准”共存的形式。
较之往年,今年各高校在实施自主招生时更强调和突出了学校之间不同的特色,彰显独特的人才培养定位。清华的“领军计划”、“拔尖计划”,北大的“圆梦计划”,四川大学的“双特生”、复旦大学的“望道计划”、南开大学的“公能”人才选拔,以及天津大学和同济大学等高校的卓越工程师人才选拔等,让学生在申报学校时,不仅考虑到学校的声望,更要兼顾自己的兴趣特长与学校人才培养方向是否相匹配。南京大学、西安交通大学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清华大学一同开展“自强计划”的选拔,对长期学习、生活在农村地区、边远贫困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优秀学生单独划定笔试通过分数线,同时对家庭经济困难考生给予参加考试的费用补助。北大提出自主选拔录取候选人中农村户籍考生的比例不低于20%,并对国家明确的重点农村扶贫开发地区给予重点扶持。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