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调查:免费师范毕业生何时走出“水土不服”?

2013-02-12 09:35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他们何时走出“水土不服”

——关于湖南省湘西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田野调查

  他们是教育系统刚入伍的新兵,他们是教育系统新鲜的血液。农村教育因他们而焕发生机,农村学校因他们而充满希望,是他们激活了农村教育的“一池春水”。

  6年前,湖南紧跟国家政策,重启免费师范生教育,计划用5年左右时间培养万名全科型农村小学教师。从2011年9月起,在这一政策下茁壮成长起来的广大免费师范生已开始走上工作岗位,开启了自己的农村教书生涯。

  贫血的农村教育、艰苦的工作条件,是摆在免费师范生面前的一道坎。身处崭新的工作环境,他们都适应了吗?近段时间,我们翻山越岭,奔赴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最偏远的土家苗寨,通过问卷调查、座谈、走访等形式,零距离感受这些90后的酸甜苦辣。

  变化

  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了,普通话也学会了;学校广播站开了,文艺活动搞起来了,教研工作有声有色……

  他们成了苗寨最受欢迎的人

  “学区领导带上慰问金跋山涉水看望我们来了,村委会和老百姓带着米面蔬菜成群结队看望我们来了,还有流着鼻涕的学生把一张张亲手制作的卡片恭恭敬敬递给我们……”从吉首大学师范学院毕业的龙敬和李明至今还沉浸在他们第一个教师节的幸福中。

  初为人师,就得到这样的热捧,两个热血澎湃的年轻人成“苗寨最受欢迎的人”的背后,是他们带给偏远村小一股浓浓的新风。

  2011年毕业后,他俩被分配到湘西最偏远的苗寨排捧教书,学校在海拔千余米的吕洞山巅,交通不便,信息不灵,十天半个月吃不上新鲜的蔬菜,学校20多年没有外地人进来了,支撑学校的就是当地3个快退休的老教师。“老教师、老模式、老样子”,村民们对学生成绩老上不去很不满意。

  在排捧村小,孩子们有个坏习惯,那就是不爱读书。一到农忙、逢场日或寨上红白喜事,很多学生要么在家里帮大人带弟妹,要么跟着大人走东寨、窜西寨。刚到排捧,龙敬和李明就开始上门做家长的思想工作,要求孩子们天天坚持来上学,不迟到、不早退、不旷课,不断地抓、不断地纠,现在孩子们你追我赶,个个早早地来到学堂,不到上课铃响,教室里已书声一片。

  在苗寨,孩子们讲的都是苗语,如何让他们从自己的语言习惯中走出来?龙敬和李明坚持用普通话教学,课堂上一字一句地教,一字一句地纠,鼓励学生用普通话回答问题。他俩还成立了校园广播站,在校园里大力推行普通话。日积月累,一个学期后,排捧村小80%的学生学会讲普通话了。“孩子们学习成绩提高了,普通话也讲得很好。”这是当地老百姓给出的评价。

  排捧村小从办学起,还没有搞过一次文艺活动。去年“六一”,龙敬和李明组织学生编排了12个文艺节目,师生同台共演,让山里的老百姓大饱眼福,大开眼界。

  和排捧村小一样,卧当村小也在王新竹和黄媛垣两个免费师范生的精心经营下有了生机。

  卧当小学是一所农村偏远校,由于远离学区,加上人手太紧,学校很多工作都不是很正规。多年来,国旗由校长自升自降,学生唱不来国歌、敬不来队礼,学生的卫生习惯、纪律习惯、学习习惯都有待进一步规范。

  王新竹从湖南省一师毕业后,就来到了卧当村小,自觉扛起了大队辅导员的担子,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广播站负责一天两操、卫生纪律的督查,实行一天两播,有校园好人好事,有国家大事小事,还有童话故事、儿童歌曲……校园文化、校园生活顿时鲜活了起来。黄媛垣则着手学校桂馨书屋的建设,从图书的分类、编号、上柜,到学生的借阅,书屋不大,她却让山里孩子体验到了学习的快乐。

  “免费师范生还给我们带来思想观念上的变化,这是我们有目共睹的。”提起学校刚来的老师向琴,保靖县隆头小学校长张发林总会发出这样的感慨。一来学校,向琴就主动扛起了教科室主任的重担,负责教科室一摊子事情。“她的思维非常活跃,课堂教学改革理念非常先进,多媒体教学堂堂用,在处理师生关系上总是以朋友的身份、平等的方式交流。课堂上活动多、小组合作多,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突出体现。学校教师在她的带动下,把教研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张发林说。

  而在教学质量一直上不去的保靖县翁科村小,自从学校陆陆续续来了4个免费师范生和两个特岗教师后,学校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了。教学质量也开始在学区领跑,现在学区把高效课堂的改革现场放在了翁科村小,并在学区内推广翁科课改模式。

  在湘西土家苗寨,随着免费师范生的陆续登场,美术、音乐、体育、书法兴趣小组在各个学校都开展起来,农村教育变得多姿多彩。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