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工程教育面临困境 过分学术化致产业"被缺席"(3)

2012-12-11 10:4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这样制定出来的课程,“脱离生产,内容陈旧”,甚至一些被国外同行称为“不切实际的老古董”,还在国内沿用。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原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金国藩就深有感触。他曾表示,就目前学生特点而言,主要增强了外语能力、计算机模拟能力等训练,但与上世纪50年代学生比较,他们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较弱。

  这位老院士回忆,过去他所在的清华大学精仪系有很多这样的课程:认识实习、生产实习和毕业实习。而现在的学生只有短短几周的社会实践,而且在实践中多以参观为主,直接接触仪器的机会较少。过去的学生还有零件设计、仪器零件设计和仪器设计等课程,学生的毕业设计也多来自工厂实际情况,而现在的设计多与教师的科研任务结合,成了实验室里“憋出来的”。

  其结果是,高校“产出”的工程人才质量成为跨国企业诟病的一大问题。比如,查建中的调查发现,IBM大连公司2007年规划员工两万人,实际只有2100人,最高端的120人还是来自海外。此外,受美国和日本母公司的压力,公司要接订单,但按照目前公司已经承诺的工作量,尚缺编500人。

  在查建中看来,工科师生之所以抢着搞理论研究,争着发SCI、EI论文,还是和国内的教育评价体系有关。

  首先是针对学生的考试评价。他发现,当下一些学校的考试核心就是理论考试,考查学生对课堂教育和书本知识的掌握程度,或加上非常有限的应用项目的考评。在他看来,正如教学生游泳,只讲运动力学和游泳方法课,然后考试;教人骑自行车,只讲运动平衡,然后考试,这能达到效果吗?

  他曾遇到一个极端的例子:某重点大学的教务管理人员在评价学生的优劣时,居然将学生的成绩精确到百分制的小数点后第三位。在这种评价指挥棒下,查建中也就明白了,为何那么多学生将纸面上的分数视为命根。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