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教育的“偏执”:
产业“被缺席”
就在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一项针对工程技术人才培养改革的举措刚刚出台之时,学界就掀起了该问题的热议。在2010年天津大学主办的工程教育改革研讨会上,与会的专家围绕“我们能给工科学生提供什么”的问题展开讨论。议题从工程人才的教育质量谈起:我国有工科类在校学生700万人,数量居世界首位,但工程人才质量的国际排名连续多年处于落后水平。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国内工程教育多年存在的“学术化”倾向,使工科学生在读期间以理论课为主,缺少工程实践。“工科院校培养的是科学家,却不是工程设计人才。”上海交通大学教务处处长江志斌对这种“错位现象”表示惋惜。
这一点从高校的教师配置上也能看出来。北京工业大学主管教学的副校长蒋毅坚说,他们曾经做过的一份调研发现,近5年到学校任教的几百名青年教师中,80%左右缺乏工程实践背景,以至于学校在安排学生实习之前,不得不先选派一部分教师到企业“顶岗工作”。
蒋毅坚向中国青年报记者透露,就课程设置而言,不少设有工科专业的高校也“穿跑了裤腿”——课程体系的设立和教学大纲的制定应以工程职场对于工程人才所需的能力、素质、技能和知识为基础来确定,这本是一个世界工程学界的共识。然而现实中的工程课程,却是由一代代的教师群体单方决定的。
他曾出席一次500人参加的全国机械工程专业课程改革研讨会。到了现场,他才发现,主办方没有邀请任何一位来自企业的专家。当他在报告中指出这种产业“被缺席”的现象时,赢得与会人员的一阵掌声,会议的话题也就此转向了产学研如何更好地结合的讨论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