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教育观察:高考状元县"陪读农民军"的蜗居生活

2012-08-03 13:37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县城学校的大班额现象,从幼儿园开始,一路延续到中学。

  记者了解到,为解决义务教育小学阶段县城学校班额过大的问题,会宁县曾于2006年建设了会宁县如东友好小学。同时,在这所学校展开小班教学试验——每个班至多不能超过35名学生。如今,这所小学已经正式投入使用两年。

  该校副校长王向红告诉记者,2008年从全县小学分流过来的800多名学生中,80%来自农村。

  而在会宁县枝阳中学、会师中学两所地处县城的初级中学,特大班额现象均不同程度存在。

  距离县城仅15公里的柴门乡中学,是离会宁县城最近的一所农村中学。从2006年开始,副校长窦顺宽明显感觉到初中的班额在缩小,学生人数呈递减之势。无疑,流失的学生进了城。

  这条流失链条遵循着这样的轨迹:“农村的学生往中心乡镇转,乡镇的往县城转。”

  窦顺宽说,农村学生流失现象在会宁普遍存在,导致“农村学校吃不饱,县城学校吃不了”。

  生源问题是困扰柴门中学办学的首要难题。在窦顺宽看来,“这既是挑战,又是机遇”——该校将教师培训、教研教改、学校内部管理作为提高教学质量,进而稳定生源的头等大事来抓。

  在山大沟深、交通异常不便的会宁县,尽管“撤点并校”工作谨慎推进,每个乡镇和行政村都保留了一所中学和小学,但还是加速了一部分学生流向县城的步伐。

  张建国便是出于这种考虑:家门口的学校撤并后,他的孩子上学,需要翻山越沟,徒步走3公里的山路。

  “为了抢一个好学生,不择手段”

  在会宁,能进县一中、县二中就等于一只脚已经跨进了大学。从初中开始转学,甚至从幼儿园起就陪读,农村家长的直接目标,就是千万百计地挤进这两所中学。

  而远在乡村的会宁三中,呈现的却是另一幅图景。布局在会宁县北部重镇河畔镇的会宁三中,是整个白银市唯一地处农村的一所市级示范性普通高中。这所拥有52年校史的乡村中学,昔日声名赫赫,成绩骄人。

  有人曾总结道:会宁一二三中“三足鼎立”的局势,撑起了会宁教育的一片天。

  而如今,三足鼎立的局面早已被打破。打破均衡的缺口是生源和师资。

  原本不愁优秀生源的会宁三中,现在已很难招觅到最优秀的学生,即便它覆盖半径达北部15个乡镇,地理位置优越。

  成长起来的骨干教师也千方百计地调往县城。私下,老师间调侃:“三中是公校,其它学校是母校。”

  现在会宁县城的不少名师,都出自会宁三中。比教师流失更为严重的是,每到夏季中考结束,一场没有硝烟的城乡学校生源争夺大战便真实上演,且愈演愈烈。县城一些学校开出免学费、补贴生活费等种种优惠政策,吸引优秀农村生源加盟,甚至做班主任的工作,动员学生进县城。

前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