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行的高中教育体系究竟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已成为中国社会一个沉重的发问。“我们现在对教育的评价只是过多地突出强化教育的社会适应性,而往往忽略了或忽视了教育的社会人文性。”北京市第35中校长朱建民说,“我们评价一所学校,评价一名老师,评价一个学生往往是看这所学校、这名老师和这个学生考入哪所名牌大学或在哪里实现高端就业,而不是以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丰富的个性和良好的价值品质以及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感、永不枯竭的创新精神和未来的想象力以及创造力作为评价学校,评价老师和学生的客观标准。”
有不同的教育质量观,就会选择不同的学校发展道路和不同的育人模式。朱建民认为,一个家庭将孩子考上清华、北大视为光宗耀祖,无可非议,但作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把民族振兴的希望寄托在几个状元身上,那就是一种悲哀。作为21世纪的校长,应该跳出教育看教育,回到教育的原点看教育,不能把眼光放在高考的升学率上,而应该思考20年、30年后中国需要什么样的人,世界需要什么样的人。“我们的基础教育不能再以高考为圆心画圆”。
事实上,一些学校在着眼于学生未来发展、尝试新的高中教育方式方面,已经有了不少新探索。2010年5月,北京第35中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创办科技创新班。北京35中和中科院为科技班学生量身定制了一套课程,包括国家基础必修课程、综合选修课程以及学生社团课程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其中,中科院科学家们设计的基础兴趣拓展课程,包括自然科学、高科技和环境科学等四大领域、172个课程单元。从高一起,学生就经常走进中科院实验室、基地进行科学考察或由中科院专家到学校,每周上半天课,开拓学生视野。对于研究型课程,由中科院专家给学生提供一些研究方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潜质自主选课。学生在一年半的时间内,根据导师的指导,要独立完成一项研究课题。
去年10月,北京35中还成立了北京市第一个青少年科技创新学院,并在中科院帮助下建立生命科学、空间科学、云计算、计算数学和材料化学等6个实验室。现在,这6个实验室不只是面向北京35中,也不仅面向西城区,而是面向北京市所有有特长、有潜质的学生,实行从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一条龙式的跨校、跨学段、跨学科联合培养。
与全国大多数高中校长的担忧相似,实际上,在实验之初,朱建民也有过不少忧虑。2011年,朱建民曾给国务委员刘延东写过一封关于高考制度改革的信。信中,朱建民表达了这样的担心:我们科技班学生学了那么多科技课程,用了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开展课题研究,但如果高考不考,这些孩子势必会受到影响。
时间给了朱建民最好的回答。据统计,北京35中科技班65名学生中,目前已完成中科院15个国家级课题,2/3的学生以学校推荐的方式被高校纳入自主招生范围。
如果从升学的角度评价,科技班的实验思路无疑是成功的。但问题是,在中国这样一个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并非所有高中学校都有推进这种实验的条件和基础,他们更多的还是寄望于招生制度改革。
“只要稍有点良知的校长,其实都想安安静静办教育,但现实有时候让我们根本无法安安静静办教育。”西南某省一所省管名校校长说,经费的捉襟见肘有时候让他有种“逼良为娼”的感觉。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0年,学校教职员工发工资需要1500多万元,省财政划拨的所有经费刚过1000万元,500多万元的工资缺口,只能靠校长自己去找。
校长能从哪里找来钱?只有突破一些规定,私下超规模招生。
“地方政府、学校、老百姓的评价都在围着高考指挥棒转,今天的高中教育实际上有种被绑架的味道。”据该校校长透露,他曾以省评估专家组成员身份调查过不少高中。调查中他发现,高中学校开设的课程,依然是重高考,很多地区包括县市高中通用技术、信息技术等非高考课程几乎没有开设。原因是:一方面高考不考,另一方面,建设一间通用技术实验室需要10万元左右。
在某大学自主招生射击冬令营中,某学生虽然获得全国第一名,但因与该大学的要求相差3环而被淘汰出局。学生打在靶子上的子弹像是打在一位高中老校长的心脏上——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