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模范引领青少年成长
如果电光石火、生死攸关的一瞬间能被定格,英雄教师们呈现的一定是同一种姿势——
黑龙江佳木斯,在失控的汽车冲向学生时,张丽莉推开身边的学生,而自己却被车轮无情碾轧,失去了双腿;四川汶川,地震中砖瓦冰雹般坠落,谭千秋拼命撑住课桌护住身下4个学生;江苏金坛,飞驰的轿车直扑学生,殷雪梅奋力将他们推向路边,自己却倒在血泊之中……危急时刻、生死关头,无数教师把危险留给自己,把安全留给学生,没有丝毫的犹豫和思考。
更多的教师在平凡中坚守。我国1400万名教师中,绝大多数都是年复一年坚守三尺讲台,在平淡的工作中默默奉献。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却在平凡中哺育学生,延续文明,成就伟大。
教师的大勇大爱、大善大美,是青少年道德教育最鲜活而又最深刻的教科书。在崇高师德的感召下,见义勇为、舍己救人、孝老爱亲、诚实守信、扶危济困的青少年先进典型不断涌现。
2009年10月,长江大学15名学生结成“人链”勇救落水儿童。12月,湖北咸宁再现“人链精神”,4名大学生冒严寒下水救起一对落水母子……热血青年们用义举温暖了寒秋严冬,更让社会对未来一代刮目相看、充满信心。
“高考可以重来,生命只有一次。”由于患者病情恶化,湖北襄阳一中高三学生张文驰捐献造血干细胞的时间与他高考的时间冲突,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推迟高考。这个被誉为“‘90后’最美中学生”的“捐髓男孩”感动了中国。
从“最美教师”到“最美中学生”、“最美大学生”,各种善行义举如井喷般在各地各校涌现。据统计,在近三届全国道德模范评选中,教育系统入选人数比例近20%,其中近2/3来自高校。在物质生活不断丰富的今天,青少年在道德教育之下,不断自律自省,用行动证明自己对精神品格提升的不懈追求。
曾经,不少人认为“80后”、“90后”是“垮掉的一代”。助学贷款出现还贷危机、高校开学新生把脏衣服邮寄回家、青少年“哈韩”“哈日”……这些现象都让社会为之焦虑、担忧:现在的青少年能担当起中国的未来吗?这深深触动着青少年的神经,也逐渐激发了青少年的道德自觉。
四川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数以千万计的青年学子热血沸腾,他们献出自己焕发着青春气息的血浆,挽救灾区同胞的生命;捐出自己有限的生活费,捧出一颗颗滚烫的心。
在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赛场内外,大学生志愿者们在烈日下奔走,在大雨中微笑,用热情、真诚、良好的服务,为国家赢得尊严和友谊,被国际社会称为“鸟巢一代”,被国内外媒体誉为“中华民族全面崛起的群体担当”。
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雄姿英发的群众游行方阵中,来自首都56所高校的数万名大学生成为方阵的中坚力量。灿烂青春,在这一刻彰显独特魅力。
中国青少年用行动证明,中华民族从来都是一个崇德尚义、求真向善的民族,真善美的基因根植于每个公民的细胞和血液,根植于每个青少年的心灵。一经灌溉,道德之花便美丽绽放,在神州大地的每个角落,也在你我身边。(本报记者 易鑫)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