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今年开始的5年内,国务院确定的21个省(区、市)的680个贫困县每年将有约1万名学生成为“国家扶贫定向招生专项计划”的受益者,他们将以单报志愿、单设批次、单独划线的方式考入大学。报考专项计划的学生必须具备以下条件:具有贫困地区户籍和当地高中三年学籍、符合当年普通高校招生统一考试报名条件。 [详细]
清华“自强计划”
该计划采用中学推荐的方式报名,每个符合推荐条件的中学至多可推荐一名学生。审核通过的学生免除自主招生考试费用,可申请补贴往返交通费用和在清华考试期间的住宿和生活费用。根据材料审核、笔试、面试和实地考察的综合情况给予通过者高考降30分至60分录取的优惠政策。 [详细]
人大“圆梦计划”
“圆梦计划”的对象是在县及县以下地区学校就读,学习成绩优秀或具有某方面培养潜能的应届农村生源高中毕业生,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该计划也需校长推荐,也不用笔试,也是高考成绩达到生源省份一本线即被录。[详细]
各高校倾斜政策
搜狐教育举办的高校招生办主任系列访谈中,问及学校的农村学子比例以及针对农村学子的倾斜政策,各高校招办主任纷纷表示,学校针对农村学子、西部学校都有多项相关倾斜政策。关于农村学子比例,各高校因学校性质、相关政策等原因有所不同。比如,首都师范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占到40%以上,中国人民大学农村学生占15%左右,中国农业大学农村学生的比例在30%左右。[详细]
高考招生为寒门学子开小灶?这建议不靠谱
很多收入微薄的乡村教师,穷尽一生也没教出一个大学生。如果教育发展的相关资金不能够向农村地区适当倾斜,如果不能大幅降低学费,那么越来越多农村寒门子弟放弃高考的现象依然不会终结。笔者认为,为农村学生和寒门子弟单列招生计划的想法值得称赞,然而,至少从目前看想要付诸实践难度很大。从高考移民、高考加分、教育以及社会竞争不公平等乱象中可以推断,要有效实现该构想、真正惠及寒门子弟,还有着相当多的障碍。 [详细]
归因
穷者愈穷的循环链条如何才能打破读书是否真可以改变命运?固化的阶层能否再次流动?
是什么挡住了穷孩子进名校的道路?城乡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公难辞其咎。农村教育投入差、师资力量弱,而城市不光集中着优质资源,更可以通过花钱择校、名师辅导等途径拉大差距。
阶层固化:大学还是底层学子向上流动的通道么?
阶层固化,悄然成了令人遗憾的趋势。久而久之,城市与农村、富家子弟与寒门之后,早已不再位于同一起跑线。竞争一旦失去公平,其中一方注定兴趣寡淡。若既存格局不改,可预期的未来里,农村孩子不仅考分上难以冲击名校,热情与激情也难免消失殆尽。 [详细]
寒门子弟向精英转化的机会也在急剧缩小
不仅是上名校难,还不能忽视的是,在一个流行“拼爹”的时代,即使享受同样的教育,寒门子弟向精英转化的机会也在急剧缩小。作为底层的一员,他们社会流动的成本在大幅提高。而这种成本往往又是不公平的象征,因为它意味着机会的不平等。
期待的公平:人人拥有改变命运的机会
“不怕穷不怕苦就怕没机会”,可以认为,正是机会的不平等才是对寒门子弟最严重的打击,在阶层固化的厚壁里,穷既是原因也是结果,因为穷所以穷的恶性循环吞噬着他们的梦想。如果只是招生名额的增加,而不从资金、教师、硬件等各个方面加大贫困地区的教育投入,那么寒门子弟仍将难以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