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法是教育科学研究中常用的一种研究方法。也是教师最容易运用的一种方法。其实观察法很早就为人们所采用。孔子日:“始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言其行;今吾於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论语.公冶长》)就是指用观察法来认识人。教育史上有许多通过观察获得重要研究成果的例子,如巴甫洛夫以“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自己的座右铭,皮亚杰关于儿童认知发展的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关于儿童全面发展的研究,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关于儿童心理发展的研究等,都是建立在细致观察的基础上。许多优秀教师也正是通过对日常教学工作的观察而不断形成自己的研究课题,并进一步推进教学工作的。
一、观察法的概念和作用
所谓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教育科学研究中,人们除了借助自己的眼睛、耳朵去感知观察外,还可以运用照相机、闭路电视装置、录像机等现代技术手段来进行观察。
观察法是客观、全面地了解教育现象,深入了解教育对象,发现问题的重要手段;是制定正确措施和方法,提高教育质量的前提;是进一步认识教育现象之间的内在联系,把握其本质属性,探索新的教育规律的重要方法。
二、观察法的实施步骤
1、明确观察的目的和意义。要确定在观察中需要了解什么情况,搜集那些方面的事实材料,要回答清楚为什么观察这一问题。例如:要观察某一教师的教学工作,便应当预先到学校大致了解这位教师的工作情况、学生的情况、有关的环境和条件等等。这可以通过跟教师和学校领导人谈话,查阅一些有关的材料,如教案、教学日记、学生作业等,以及听课等方式进行。
2、确定观察对象。一是确定拟观察的总体范围;二是确定拟观察的个案对象;三是确定拟观察的具体项目。
3、相关资料的准备。在实际观察之前收集足够的相关资料,可以使原有的命题更加丰富,使观察者对即将观察的教育情境有更深的了解。
4、编制观察提纲与计划。对观察内容进行明确分类,并确定观察的重点。在观察计划的基础上,应对每次或每段观察提出具体提纲,这样做是为了使观察人员对每一次观察的目的、任务、要搜集什么资料等做到心中有数。以增强观察的针对性,提高观察实效。观察提纲可以包括本次观察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并且应当在前一次观察的基础上,经过深思熟虑之后提出来。亦可采用表格的方式,以便于分类统计。我们以观察小学生课堂差异情况为例(见表1)。制定观察计划,观察计划除了明确规定观察的目的、中心、范围,以及要了解什么问题、搜集什么材料之外,还应当安排观察过程、观察次数、密度、每次观察持续的时间,如何保证观察现象的常态等。我们以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为例(说明:因表格无法上传,表格线不可见)
表1 小学生课堂差异观察记录表
学校----------- 年级-------- 班级-------- 学生姓名---------
学习科目------ 教师--------- 记录者---------观察时间---------
行为类型 记录次数
学习成绩比较好的学生 打哈欠
主动举手
与同学交头接耳
玩小东西
学习成绩比较差的学生 打哈欠
主动举手
与同学交头接耳
玩小东西
表2 中学生课堂行为记录表
学校----------- 年级---------- 班级---------- 姓名---------
学习科目------ 教师-------- 记录者---------- 观察时间-----
学习行为 出现秩序 持续时间 出现频率
听课
举手回答问题
举手提出问题
到讲台前示范
做课堂练习
做操作实验
非学习行为 出现秩序 持续时间 出现频率
与邻座讲话
看别的书
做小动作
看别人或别处
擅自离开座位
和别人打闹
注:出现秩序,以1,2,3,等序数字表示。
在表2中,研究者可根据研究需要,列出认为在课堂上学生可能发生的行为。若估计所列项目不完全,应留出一些空格,让观察人员在需要时使用。研究者如果要请别人帮助观察,必须事先和观察人员讲清楚每一个项目的具体所指,遇到意外情况的处理方法,要求他们熟悉每一个项目的所在位置。为了稳妥起见,还可以在正式观察前先作几次观察练习,帮助观察人员熟悉表格的内容;如发现表格的缺陷,可在正式观察前作出调整。
5、实施观察。实施观察是教育观察工作的核心,这一阶段应当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是严格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观察。要围绕观察目的,把注意力集中于观察项目上,如果发现观察计划有不妥之处,可以随时调整,保证观察任务顺利完成。
二是选择适当的观察位置。一方面要保证观察项目全部处于观察者的观察范围之内,另一方面要保证观察对象不受影响。
三是要善于利用观察设备。在某些情况下,借助观察设备可使观察更为精确,会发现平时难以发现的现象。
四是对于复杂的观察任务要分组进行观察。小组观察要有统一的观察标准、记录表格和速记符号;有明确的分工,既做到各有观察中心,同时又要注意全面观察。
五是对同一事物,在类似的情况下,要反复观察,这样可以保证观察信度。在实施观察时,要做到一边观察一边做记录,及时把观察资料记录下来。
观察的途径主要有:一是直接观察--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直接进行;二是间接观察--参观、听课及各种活动等。
6、记录并收集资料。
及时整理观察数据、图表、笔录、录音、录象、相片等资料。及时对有关资料进行统计处理,不断提高资料的信度。
7、整理分析资料,得出结论。
从整个获得的资料中进行整理,对资料用统计技术进行加工,得出观察结论。
在整理观察资料时,要注意几个问题:
首先,要检查观察资料是不是严格遵循科学方法的程序获得的。
其次,如果资料是用多种方法收集的,则应把通过观察得到的资料和通过其他方法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若发现问题,就应再去核实。
第三,当观察是以小组进行时,可将观察者之间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比较,若有差异,小组要进行讨论和验证。
第四,对于较重要的问题应注意观察时间的长短,一般说来,长时间的观察比短时间要真实可靠。
三、运用观察法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观察要客观。教育观察应当在自然发生的条件下,在对观察对象不加任何干预和控制的状态中进行,这使得教育研究者能够考察观察对象在日常现实生活、学习等活动中真实、典型的行为表现。这样的话就容易消除虚假的信息。
2、观察要全面、系统。可以先观察事物的局部,再观察事物的整体;或者相反,先观察整体再观察局部。如此反复移动焦点,研究者就可以对观察内容进行分析和综合。也可以采取一些不同的程序和步骤,从主次、远近、动静等角度进行观察,在某一个时间段或某一场景进行重点观察等。
3、观察要有目的、有计划。就观察的目的而言,观察者要根据自己的目的把注意力有意识地集中和保持在观察对象上,排除其他无关刺激的影响。怎样做到有计划呢?就是说对整个研究过程要进行尽可能详细、合理的设计。这种设计包括论证课题并准备相关的已有资料,制定观察计划,选择适当的观察手段等。
4、观察者与被观察对象要建立良好关系。观察者在进行观察的时候,都不要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师的课堂教学产生影响。要让干扰降到最低程度,在观察时观察者还要注意选好位置。
5、观察者要掌握一定的观察技术(提纲记录方式、材料处理)。
参考文献及资料
1、高尚刚 徐万山编著《中小学教师课题研究指导》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8年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杨晓萍主编《教育科学研究方法》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年7月第3次印刷
3、苏州教育博客.Szeblog.cn 学校教育科研的常用方法---观察研究法作者:芳菲斋
4、中小学教育科研方法讲座 北京普教电子音像出版社(教育科研方法 主讲谢春风)
整理编辑 刘怀萍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