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本册教材中第一个技能性的操作实验,该课内容寓理论与实际于一体,是非常基础和重要的一节内容。但由于显微镜较昂贵,学生之前又没接触过显微镜。通常教师在教学显微镜使用时总是把显微镜的结构、功能、使用方法、步骤、注意事项讲的十分详细,然后才让学生动手,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也不符合新课程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理念。结合本校学生基础较好和好奇心强的特点,我们试着把本节课设计成“自学-小组实践-归纳技巧”模式,将学生的亲自动手操作为中心,及时将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因难在课堂中解决。首先引导学生自学显微镜的结构、功能及使用方法;然后两人一小组,一个学生指导,另一学生操作,通过实践探索显微镜使用的方法和技巧,同时指出操作过程中的不足;全体同学共同归纳显微镜使用技巧;小组内交换,另一位学生在更清楚实验过程的情况下更加熟练的使用显微镜。学生通过手脑并用的实践与合作,在教师引导下,获得新知与能力的提高,同时体验操作过程的曲折和乐趣,学习科学方法,发展科学探究所需要的能力。
2.探究性原则
科学探究是课标的十大主题之一,也是推动科学发展的动力之一。我们在生物课上要尽可能多的给学生探究的机会。这里所提到的探究是广义的探究,既包括像科学家那样的动手实验,更包括思维的探究训练。比如“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材料简单,便于准备,可以用两课时让学生经历科学探究从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交流的完整过程。特别是“提出问题”环节,最好让学生围绕主题提尽可能多的问题,然后引导学生从发现鼠妇的环境出发,对所有提出的问题进行评价,找出便于操作、适合初中学生课上探究的问题。这就是对学生思维方面的探究训练。“制定计划”更是一个很好的思维训练机会。最好让学生自己先独立制定计划,然后交流,在讨论中学生一起完善实验方案,教师适时的明确设计实验过程中要注意“控制单一变量”、“设置对照”、“多次实验取平均值”等基本原则;同时注意实验中“鼠妇的选择”、“计时开始的时间”、“鼠妇放置的位置”等细节因素。
又如“生物圈中的人”中,很多诸如消化、呼吸、循环等都可以用思维探究训练的方式进行教学。我们在上课中就把每一部分作为一个探究主题,学生通过分析课本上的资料、体验生命活动的过程和逻辑推理等方式完成思维探究训练。事实上我们在复习过程中也要经常用到思维探究。比如学完消化、呼吸和循环后,我会提出问题:“我们为什么要呼吸”,学生要从细胞水平分析;“我们怎样呼吸”,学生要综合消化、呼吸和循环等方面的知识,从呼吸的过程、氧气及二氧化碳的运输到能量的供给等方面,才能完整的回答这个问题。在这些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探究能力就会不断的得到发展和提高。
3.预设和生成并重原则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课堂教学就是创设优化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气氛中,利用必要的学习材料,采用相应的学习方法,相互学习、相互促进,主动建构知识进而获得新知识的进程。因此,课堂教学中充分的预设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从课程标准出发,科学、全面的设计好教学目标,通过哪些环节和方式突出重点、突破难点,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达成教学的目的。一个好的教学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可能出现的学习障碍,并尽可能充分的做好准备。教师只有充分地分析教材,分析学生,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为实现目标制定一个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过程,预想课堂中的种种可能,做到胸有成竹。
然而,课堂教学不是一个封闭系统,也不应拘泥于预先的固定不变的程序。预设的目标、过程、教学方法等在实施过程中需要开放地纳入师生的直接经验、弹性灵活的成分,要鼓励师生互动的即兴创造,超越目标预定的要求(即课堂教学具有生成性)。正如布卢姆所说“人们无法预料到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课堂教学也不应该承担预设所有可能的任务。
预设是生成的条件,预设符合所交班级学生的特点,预设的实施方法得当,生成就会很顺利,结果就会理想。这就要求教师不但要知识渊博,更要善于创设情景,倾听学生不断激发学生的智慧火花。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说:“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一切思维活动都是从问题开始的。由此看来,一堂课的成功与否,问题设计是关键。好的问题可以开启学生心智,促进学生思维,增强学生主动参与意识。在充满生成的课堂里交往不仅仅有师生之间的交往,而且还有生生之间的交往,不仅仅是教师向学生发出信息,学生在接受来自其他人信息的同时也向外人发出信息,整个课堂是一个多层次的交往网络,并且信息的流动方向也不是固定的,整个课堂是一个动态的交往过程。在交往中使每一个人都得到发展是生成性教学的最终境界。
生成性是新课程课堂教学的难点。它体现了学生生命活动的组成部分,体现了学生思想的火花与作者思想的火花相互碰撞的过程。学生具有巨大认识能力和主观能动性的,因此教师应当深入研究学生在课堂上生机勃勃、活力无限的学习活动。要时刻注意课堂中发生的情况,也就是我们的预设与学生实际情况产生的偏差。这种偏差往往是一种重要的教学资源,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这种教学资源,使我们的课堂成为一种动态的课堂。要根据课堂的“突发事件”,对我们的预设作出具有创意的调整,使课堂成为情感流动的课堂。“预设”是为了有效的生成,“生成”是在合理的预设的基础上达成的最终目的。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营,逐步提高处理课堂教学中预设与生成这一对矛盾统一体的能力,让每一个教师和学生不断的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4.整体性与联系性原则
虽然每一节课的教学设计只针对本堂课的内容,但我们一定要用联系的眼光,考虑本节课内容与前后之间的联系,本节课在整章甚至整个生物学中的地位。要帮助学生建构知识框架体系,引导学生从生物圈的角度认识生物、生物之间的关系以及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比如在人的由来这一章,包括《人类的起源和发展》、《人的生殖》、《青春期》、《计划生育》等4节,是按照课程标准中二级主题“人是生物圈中的一员”下的“概述人类的起源和进化”,以及二级主题“人的生殖和发育”、“健康地度过青春期”具体内容标准的要求经重新组合而构成的。本章试图将人类的延续和发展问题放在生物圈的大背景下思考,内容跨度大,既有人类的由来(起源和发展)、又有个体的人的由来(生殖)的内容,还有作为社会的人的责任(计划生育)的内容。一种构建思路:第一节是有关地球上人类由来的内容,第二节介绍个体的人的由来,第三节、第四节安排了青春期、计划生育等与学生发育和社会发展有关的内容。“镜头”由远(人类的由来)拉近(个体的生殖),又逐渐拉远——社会中的人。还可以用另外一种构建思路:第一节从物种角度探索人类的起源和发展,接下来第二节、第三节从个体水平认识人的产生、发展,第四节又从整体水平推测人类社会的未来以及现在我们要做的事情――为了避免人口爆炸必须要有计划的生育。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