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生物学科 >

生物学科答疑资料

2012-07-28 17:26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生物学科答疑资料(第二次)

 

一、教师提问:如何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是实效性? (一)认真备课: 学习课标,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制定计划,编制教案(教学设计)。 (二)认真上课,让每一节课都精彩,让每一位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收获和进步。 教师要不断提高教学语言、课堂设问、教学组织与实施、导入、结束等八种技能的水平。  教师提问:如何提高课堂教学的技能? 教学技能的核心是课堂教学技能 1.导入技能:   直接导入、复习导入、直观导入、经验导入、故事导入、悬念导入。 2.结束技能:   简单回顾、提示要点、巩固应用、练习检测、比较异同、拓展延伸。 3.语言技能:   语言吐字要清晰、音量语速要适宜、语调节奏要变化、语汇知识要丰富。                                       4.提问技能:   精心设计、难易适度、循循善诱、正确评价、面向全体、因材施教。 5.板书技能:      词语式、提纲式、结构式、图表式。    要求:有计划、设计简洁、具有科学性、示范性、启发性和艺术性。 6.演示技能:     传统媒体包括实物、标本、模型和实验。     现代媒体包括电光类、电声类和影视类。 7.组织技能:     教学环节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时间分割、师生交往组织。 8.应变技能   以静制动、重点提示、个别提醒、借题发挥、巧妙暗示、实话实说。 (三)作业辅导: 精心设计作业,加强批改,及时反馈调整。 (四)检测评价 掌握科学的评价方法,科学数据分析与编制试题的能力。

(五)确立“三点”(教学重点、教学难点和教学衔接点),以点带面,提高实效。

1.“三点”首先是指,课堂教学围绕教学重点,突出核心知识,增强重点教学内容的厚度;

2.其次掌控好课堂教学的节奏,在教学设计中,大胆创新,利用多种教学形式解决教学难点的突破;

3.在此基础上,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中的衔接点,使教学环节、知识结构和三维目标的实现能成为一体。

下面以一位教师讲授的研究课:“人民教育出版社《生物学》七年级下中第二章、第二节消化和吸收的第2课时”为例,进行具体说明。

消化和吸收这一节内容在课时安排上为两课时,在第1课时中完成的相关内容有:消化系统组成的概述(器官的名称、形态和位置);通过探究实验“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引入消化和消化酶的概念。在此基础上,第2课时依教材需完成的内容应有:消化系统各器官的功能;营养物质的吸收;技能训练:解读曲线图。

教师设计的此节课主要教学过程如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教学衔接

消化系统中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组成;唾液的作用。

提问并板书。

回答问题。

复习巩固并引出本节课内容。

设问:消化腺分泌的消化液是否都如唾液那样,能使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

1.胆汁对脂肪的乳化作用。

2.唾液、胃液与胆汁的不同作用,说明口腔、胃、肠道都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

1.在实物投影仪上演示实验。

2.多媒体演示:胆汁、胰液通向十二指肠。

3.多媒体演示:口腔、胃、肠道都具有一定的消化功能。

学生观察、倾听并思考问题。

1.直观展示胆汁对脂肪的作用,强调胆汁不含消化酶(可不提乳化一词)。

2.并引出模型制作的目的。

提出问题:消化道内具有消化液的器官不止一个,你认为哪个器官是消化的主要场所?用老师发给的纸张模拟这个器官的形态做一个(简易)模型,制作时可裁剪、折叠,但整张纸都要利用上,不能有废弃的碎纸片。

制作自己选定的消化器官模型。

教师简述制作模型的要求并巡视学生制作过程。

学生两人一组共同完成模型的制作。

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及自己设计和制作模型的能力。

要求学生制作同时要思考,自己认为这个器官是消化的最主要场所的理由。

展示模拟不同器官的模型。通过相同面积的纸张做出不同器官所占体积大小的不同,反推出相同体积内,表面积的大小关系。

 

教师评点学生模型,并出示自己制作的小肠模型,通过比较说明小肠的形态和弯曲盘旋的存在方式所占空间最小,反推同样大小空间内,表面积最大的应是小肠。

学生展示自己制作的模型,并表述自己的观点。(通常每班主要有三种观点:胃,小肠,大肠。)

1.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思想,并通过讨论和分析得出结论。

2.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模型分析问题。

设问:通过模型,我们推理得出小肠的表面积应是最大的,那么人的小肠内表面到底有多大面积?

小肠作为消化的主要场所,其结构与功能的对应关系。

教师用多媒体展示:1.小肠的结构特点(图片),表面积大小的具体数据。

2.出示教材练习题,计算比较哪一部分消化道中的消化液最多?

学生倾听、思考、计算并回答教师的问题。

通过纸模型与真实器官特点进行比较,以及大量数据的呈现,使学生认同小肠结构与功能的统一性。

设问:1.为什么表面积大,适于消化?(可提示肠腺的分布位置。)

设问:2.除表面积大这一特点,小肠还有哪些特点适于消化?

设问:3.食物经过消化,在小肠内都变成了什么物质?

 

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

教师利用多媒体总结食物在消化道中的变化。

学生倾听并思考。

加深对消化概念的理解,以及消化是一个各器官共同合作的连续过程的认识。

设问:消化的最终结果是让食物变成了可以被人体吸收的物质,吸收的主要场所又是什么部位呢?什么样的结构适于吸收?

小肠是吸收的主要场所。

教师先评点学生的回答,再运用多媒体展示小肠适于吸收的特征。

学生思考并回答教师的设问,然后倾听。

1.引导学生运用结构与功能统一性的生物学观点思考问题。

2.加深对小肠是主要的吸收场所的理解。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