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透视职称评审制度系列报道之一:论文之殇(3)

2012-08-28 12:05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只有paper(论文)?

  “我们不自觉已进入这团混沌,正在被同化。”大学教师吴梓同说,“paper(论文)、paper还是paper,论文已让老师们惶惶不可终日。”

  “学校新的职称评审规定征求意见稿要求发表在核心期刊的论文数量增加到了10篇,如果有20万以上的科研经费,可以减少到8篇。而原来,这个指标还是5篇。”让吴梓同不解的是,高校作为一个权威的学术机构,自己竟然没有学术鉴别能力。

推荐内容>>透视职称评审制度之二:职称评审患了什么病?

  郑杰是一位副主任医师,也是我国腹腔镜手术的第一批实践者。让他觉得奇怪的是,“衡量我们水平的标准不是手术做了多少,也不是治好了多少患者,而是论文发表的数量到底够了没有。这是个硬指标,你手术技术再好也不行!”

  “最不可思议的是,这种做法中隐含着一种奇怪的逻辑,就是把期刊社的编辑当成了评判学业和学术水准的权威。”周国平表示。

  吴梓同认为,即便强调所谓“论文引用率”,也不是能天然成为衡量学术水平的标准,因为同样存在造假的事实。做学术到底为了什么?仅仅为了发文章吗?如果说过去我们论文发表数量不多,这个政策有一个引领作用。但在今天,当论文泛滥的时候,这个宽泛的指标系统究竟还有没有存在的价值?

  “应当说,加入论文因素,是对过去不规范的职称评审的一个修正。起码,有了一个客观依据。但这依然改变不了现在职称评审中以行政为主导的现状,它仍非一个专业的学术管理体制。只看数量,在哪儿发表,而对论文的真实性和学术性则没有了专业水平的鉴定。”储朝晖说。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