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戏曲复兴应是文化事业,不能仅仅是高校的事情,社会各界都应大力支持。在传承经典文化的同时,还应推动艺术教育改革。
目前,湖北大学在地方戏曲进高校方面取得阶段性成效,全国政协曾到该校进行专题调研。但戏曲真正扎根高校,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专家表示,白先勇的《牡丹亭》能运作成功,其个人能力和声望对剧目的制作和推广影响甚大,这也使得其他戏曲想要复制《牡丹亭》的模式,第一道坎就难以迈过——公益推广需要资金,热爱戏曲的人很少有条件。
“说实话,举办此次大学生戏曲大赛没有湖北省文化厅、教育厅、湖北大学和省内院团的支持,肯定办不成,领导的支持是巨大的鼓舞。当然,我确实也用了一点自己的个人资源。”从事艺术教育多年的周丽玲认识很多知名的戏曲艺术家,邀请艺术家担任比赛评委、到高校开展讲演,很多情况下都是免费的“义务劳动”。
“传统戏曲复兴应是文化事业,不能仅仅是高校的事情,社会各界都应大力支持。”湖北大学艺术学院院长严家宽教授表示。更好的办法是国家、企业通过基金会对文化事业进行积累性的资助。
第一届湖北高校戏曲大赛结束后,很多高校的老师打来电话询问第二届大赛何时举办,表达了希望该大赛继续举办下去的强烈愿望。但到目前,周丽玲心里也没底。
面临的第二道坎则是表现形式的创新,重新唤起人们的注意力。调查中,不少大学生表示,“能够接受将传统戏曲做成动漫”,“流行歌曲里的戏曲元素让人容易接受”,更有65.5%的学生希望传统戏曲“剧情更加多样化,反映现代生活”。
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刘文峰指出,中国戏曲的多数剧种是在农耕时代产生的,表演程式也是在农耕生活的基础上提炼的,并反映其时的生活和审美趣味。但20世纪后中国开始进入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进程,生产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于是原有的表演程式在反映现实生活和塑造当代人物时,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创造能够反映新的生活内容的表演程式,是戏曲现代化的核心问题和理论问题,更是一个艺术实践的问题。”这方面,青春版《牡丹亭》就是最好的例子,相比原著,虽有删减调整但仍然是“浅深、浓淡、雅俗”独得三昧,舞台表演全盘继承昆曲的表演精粹。
前些年,周丽玲曾专门搜集、整理及研究湖北巴楚民间戏曲及民歌,依据湖北土家族民歌创作新穿号子《一棵参天树》、《橘颂新唱》、《以人为本笑哈哈》,其中《以人为本笑哈哈》参加2007年央视“小崔说事——春节大联欢”,受到好评。
要突破第二道坎,实际上还要突破第三道坎——专业师资。“此前教育部推广京剧进中小学,就因为师资缺乏最终效果不佳,目前戏曲进高校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周丽玲表示。据教育部体育卫生与艺术教育司的调查,仅在基础教育和义务教育阶段,艺术教师的缺编就高达40%-50%,短期内难以解决。高校也因师资缺乏,艺术类课程开设不足。
专家表示,戏曲走进高校,不仅为了传承经典文化,还应促进和推动高校艺术教育改革。
“很多学生报考艺术院校只是一时头脑发热,到头来很多没干本行。”中国戏曲学院音乐系教授左渠伟表示,戏曲学院作曲系每届10至15名学生中,毕业后仍从事戏曲作曲的大概也就一到两人,剩下的基本改行。“内因在于创作难,外因则与戏曲专业院校的招生、专业课程设置及学生心态有关。”左渠伟说。
最近两年的全国“两会”上,多位代表委员指出,眼下很多加入艺考大军的学生,占较大比重的一部分是出于功利考虑,文化课学不好,便转投艺考。“事实上,没有一定的文化积淀和素养,不正确对待艺术学习的规律,是不可能成功的。”全国政协委员、厦门大学教授李未明说。
李未明委员还担心,国内一些大城市,一堂钢琴课、声乐课收费动辄上千元,给很多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艺术教育越来越不正常,逐渐脱离其本位,越来越贵族化。艺考热催生了艺术教育的腐败之风,一些培训机构和中介机构欺诈性、暴利性的收费坑害了很多家庭,但家长们仍盲目地跟风。有关部门应尽快采取有力措施,让青年学生理性安排自己的职业规划。(刘文骁 孙雨田 黄伟)
链接
王小谟的艺术与科研融合之道
“我喜欢梅兰芳的戏,最爱一出《宇宙风》。”成长在北京四合院里的他,差一点走上艺术人生。然而命运没有这样安排,大学毕业后他投身到国防科技工业,成长为一名院士。他觉得,唱京剧和造雷达是相通的,当总设计师的本事也有大学时当京剧团团长这份经历的功劳。做一个项目,就像演一台戏,要安排灯光、演员、乐队,就像组织一个几百人的研发班子,首先主意要出好,然后要让大家心甘情愿地按照你定的目标去做。
某型预警机研制最关键的时刻,他先是遭遇车祸,伤愈后又被确诊为淋巴癌。病房里,传出的是京胡声,还有与设计师的讨论声。半年后,他奇迹般地痊愈了。
如今的他,笑容坚定,声音浑厚,看不出曾经病痛的痕迹。“本来计划在70岁后停止工作,找一帮老票友练练京剧,组织一个京剧社……”他今年74岁,这个愿望还没空实现,他又默默地把实现愿望的时针往后拨到了80岁。
他就是中国预警机之父、中国工程院院士、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王小谟。
——摘自2013年1月19日人民日报《王小谟:中国预警机之父》
培养全面发展的健康人格
自古以来,中国就十分重视美育。如今,我们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国家建设人才,美育在我们的教育事业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美育和艺术教育能影响一个人的情感、趣味、气质、胸襟,能影响人的无意识的层面,这对于培育全面发展的、健康的人格是非常重要的。
中华民族在21世纪要迎来一个创造力喷涌的伟大时代,我们要大力培养富有原创性的人才。而要培养这样的人才,我们各级学校一定要重视美育,要大力推进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结合。因为,美育可以激活不同事物意义之间的“大跨度联想”,对创新思维极其重要。
在人类的精神生活中,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审美活动、艺术活动往往有更大的普遍性、共同性。不同地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人可以传唱同一首歌,可以为同一部电影而感动。中国人可以欣赏莫奈、凡高的画,西方人也可以欣赏石涛、八大山人的画。大家互相欣赏、互相学习,共同为构建一个和谐世界作出自己的贡献。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