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戏曲走进高校,还应促进和推动艺术教育的改革(4)

2013-02-12 09:41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青年态度”是戏曲传承的正能量

  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忧。

  传统戏曲到底该如何传承呢?“任何一种表演艺术,如果没有年轻观众,尤其是大学生的积极参与,是没有生命力的,其前途堪忧。”台湾当代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曾表示,前些年当他听说大学生不看昆曲时既惊讶又忧虑,“大学生已有一定的审美修养,应该是当今昆曲最合适的观赏者”。

  “在世界上每一个角落,充满活力和激情的年轻人都最受关注。大学生文化素质好,将来是社会的中坚力量,在校期间受到艺术熏陶,将来分布到各行各业,他们的影响可以为戏曲争取到更多的观众。”周丽玲同样坚信,“青年态度是戏曲传承的最大‘正能量’。”在调研的基础上,周丽玲于2006年向湖北省文化厅递交了推动湖北地方戏曲进高校的报告。

  为什么要依托高校?除了青年的未来影响力外,还有哪些现实基础呢?周丽玲提出了3点理由:一是高校教师。他们本身就有一部分是地方戏曲艺术的戏迷、票友或研究者,可以视为地方戏曲艺术的间接继承者和兼职传承者。同时,多学科的科研优势也为地方戏曲的传承、保护提供了保障。二是大学学生。相比中小学生,大学生的文化知识和艺术素养积累更加扎实,自由支配的时间较多,主观能动性更强。三是地方戏曲。对于来源构成十分广泛的大学生而言,很多地方戏曲的唱腔、语言表达就是他们的方言、家乡话,学习、传承地方戏有亲切感和认同感。湖北大学作为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校,师生已自发成立京剧社、新梨园社、司南剧社等戏曲社团,开设了“戏曲鉴赏”等选修课,该校的地方文化史研究也颇有特色,在传承地方戏曲方面有较强的优势和较好的基础。

  报告得到时任湖北省主要领导高度认可。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2008年3月,湖北省文化厅、省地方戏曲艺术剧院与湖北大学联合成立“湖北地方戏曲高校传播中心”,这是我国首个政府机构和高校合作筹办的地方戏曲文化推广基地。同年6月,中心正式挂牌并举办了湖北地方戏曲讲演活动,湖北最知名的戏曲表演艺术家与高校学生面对面交流。

  在高校传播戏曲,难道是要培养一批艺术家?湖北省文化厅副厅长严荣利认为,培养一两个明星的意义远远比不上培养一批有水平有格调的观众,有了一批成熟的、有鉴别能力的观众,才能推出艺术大师。因此,湖北地方戏曲高校传播中心成立后,重点从4个方面开展工作:完善全校的戏曲选修课、欣赏课,组织戏曲比赛和戏曲演出;邀请戏剧团或知名表演家到高校演出;培育更多的学生戏曲社团;成立湖北地方戏曲动画研发室,创新戏曲传播形式。“先引大学生来看热闹,才能再教大学生看门道。”周丽玲认为,目前做的工作还处在“补课”阶段。

  湖北的地方戏曲传承还在“补课”,全国的情况又怎么样?2006年,教育部曾印发《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明确将开设“戏曲鉴赏”作为艺术限定性选修课程。但目前,除专门的艺术院校外,很多综合性高校艺术教育院系基本没有开设戏曲艺术教育专业课程,更谈不上地方戏曲艺术的鉴赏和传播。

  对此,北京交通大学党委副书记高艳在该校内部一个座谈会上就大声呼吁:“有较高艺术素养的大学生相对来讲更容易找到合适的工作,这是目前用人单位人才需求的一个趋势。”她说,高校要重视艺术教育对大学生就业的促进作用。“高校就业工作的实践表明,许多用人单位评价大学生不单看成绩,而是看全面的综合素质,除了专业水平,还看表达沟通能力、团队精神以及个人修养素质等。艺术教育和高校艺术团的实践活动,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专家认为,戏曲教育既是社会历史教育,也是道德情感教育。比如学生在排练戏曲的过程中可以培养良好的团队精神、责任感和荣誉感,并且学会如何找到自己的位置,这不仅对学生就业有好处,对以后的工作也非常重要。“高校艺术教育的价值在于文化普及与文化育人,其终极目标在于通过青年大学生的文化素养提升,逐步推进国民文化素养的全面提高,进而增强整个国家和民族的‘软实力’。”湖北大学教务处处长邵士权认为,专业教育是服务学生职业生涯的,但属于民族文化遗产范畴的戏曲传承与身体素质锻炼一样是使学生终生受益的,所以应将其作为通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导更多的学生积极参与。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