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公姓私仍是笔糊涂账
“怪胎”——省内一所独立学院的副院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脱口而出这么一个词语来形容独立学院,他认为独立学院已经成为一个“似民似公”又“非民非公”的第三类院校,究竟是姓公还是姓私,已经困扰独立学院很长时间,但至今都没有答案。
据这位副院长介绍,教育部《独立学院设置与管理办法》并未明确规定独立学院的性质,上面规定独立学院是由私人或企业出资,采取民营机制管理,但从事的是公益性教育活动。
2011年 ,由原中国海洋大学青岛学院改制而成的青岛工学院正式揭牌,青岛工学院也成为山东省第一个通过国家教育部评估,由独立学院转设的民办普通高等院校,而省内其余独立学院则是按兵不动。青岛工学院改名后第一年招生便遭遇“滑铁卢”,今年在二本招生中也是“严重不饱”,现在只能寄望于第二次征集志愿录取。该校招办一位负责人表示:“像我们这种刚改名的新学校,社会了解度不高,阵痛是难免的。但与其他民办院校比起来 ,我们毕竟还有海大帮扶底子在,所以对招生前景还是持乐观态度。”这位负责人坦言,独立学院现实处境比较尴尬 ,比学历比不过传统二本类院校,比技能比不过专科高职类院校,如何发展特色专业和教育才是独立学院发展之路。
靠高收费维系生存
每年上万元到几万元的学费,比公办院校至少高出一倍多,这也是独立学院长久以来被饱受诟病的地方。
可独立学院也有自己的苦衷:不能像公办院校一样获得国家财政支持,只能依靠学生所交的学费来维系生存。一所独立学院党委书记透露,独立学院所收取的学费并不是只供自身发展,母体学校每年还要从独立学院收取动辄几千万元的管理费。在资金短缺局面下,谈何提高科研实力和教学质量?
但因为收费过高、办学又难言特色和优势,便有舆论将独立学院称为先天不足、贩卖文凭的“畸形儿”。“独立学院应该借独立之机,抛开以前的学历‘情结’,打造属于自己的教育品牌,以办学质量赢得受教育者的欢迎。”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建议。
全省有12家独立学院
在青岛工学院独立为本科民办高校后,山东省内经教育部批准独立学院还有12所,分别为: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烟台大学文经学院、青岛理工大学琴岛学院、山东科技大学泰山科技学院、山东经济学院燕山学院、青岛农业大学海都学院、曲阜师范大学杏坛学院、山东财经大学东方学院、山东师范大学历山学院、聊城大学东昌学院、济南大学泉城学院、北京电影学院现代创意媒体学院。(半岛网-半岛都市报)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