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文理 > 物理学科 >

初中物理学科简报(第二期)(3)

2012-07-31 17:46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比如在讲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时,如果这样提问:“声音的产生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吗?”很显然这样的提问就没什么学习的价值,这样提问的本意可能是为了降低问题的难度,但学生只要回答是或不是,你想这样的问题还有探究的必要吗?还有这样提问:“声音产生的条件是什么?”这样的提问也是不合适的,声音产生的条件......过于抽象,简单的问题复杂化了,学生一听懵了。我觉得课本上的提问已经很合适,“声音是怎样产生的?”没必要为了降低难度而提一些没有价值的问题,也没必要为了增加深度和广度而提一些深奥、抽象的问题。

 比如我在讲影响声的响度因素时,由学生平时向远处的人喊话的认识来提出问题:“平时我们向远处的人喊话有时候他听不到我们的声音,那么要想让他听得见有什么办法吗?”这样提问结合生活实际,能激发学生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兴趣。

 又如我在讲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时,如果这样提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有哪些?”大家猜想一下,结果学生睁大眼睛看着我,我意识到问题提得太笼统、太抽象、不具体。后来我这样问道:“一件湿衣服我们有哪些方法让它干的更快?”结果学生争先恐后的说道:“用火烤、晒在太阳下、用电风扇吹、摊开晒在通风处等等”然后稍稍引导就得到了想要的结果。

 总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能够随机应变地开展具有创造性的各种教学教育活动,正确处理好导和学的矛盾,才能符合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才能真正做好学生引路人的角色,实现教和学的双赢。

原文地址:

  

运用导学策略指导问题教学实例

作者: 连照伟 (初中物理  河南许昌禹州市初中物理班 )

在教学活动当中,对于导学问题,其实我相信每位教师都会有一些心得,有一些灵感。很多时候我们的灵感或许是在认真备课的时候产生,或许是在面对学生时的及时发挥,但很多时候我们都是无心把这些灵感记录下来,我就简单写一下我才讲过的浮力导学问题吧。 

 《浮力》对于历届九年级学生来说一直是一个比较麻烦的问题,在我讲《浮力》时,为了给几乎年年都要碰到的一个关于测量红薯密度的练习题连接,我在课前先准备了两个质量一样的红薯块,只是一个是实心的,一个被我精心挖成了空心,先把两块红薯放到调好的天平的两个盘里,让学生看到他们质量相等,然后请学生猜想把这两块红薯轻轻放入装适量水的量筒中会怎样,根据生活经验他们真的是如我想象的,几乎都说沉底,然后找一位同学演示,同时告诉他要轻放,大家看到现象后联想到了船,然后开始引入新课浮力。

《浮力的应用》也是一个难点,在课前我先准备了一个乒乓球,一个学生玩的琉璃蛋,一个鸡蛋,和一个演示液体内部压强时用的塑料桶,里面装的是我精心配好的能让我拿的鸡蛋悬浮在里面的适量盐水。我在塑料桶的外部大概中间的位置用红色粉笔做了一个标志,首先是把乒乓球放入盐水中这个位置,松手后大家看到乒乓球上浮,最后漂浮在盐水表面,让学生想这是为什么,然后又拿琉璃蛋,鸡蛋,分别都是放到这个位置,都被水淹没,让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思考他们出现不同的情况的原因,我们根据现象比较本质,总结规律,分别从浮力与重力大小的关系上和浸入液体的物体的密度与液体的密度的关系上总结,之后把这些规律记录下来,并告诉大家不要死记硬背,要多想这些实验现象,多想老师是怎么引入的这些结论。

导学在教学中极其重要,教师的导学有轻有重,很多时候为了更好的让学生自学,教师还是应该精心的准备好导学过程。

原文地址:

  

物理概念教学策略

作者: 原彩玲 (初中物理  河南焦作武陟县初中物理班 )

物理概念的教学方法主要是根据物理概念的特点和学生掌握知识的认识过程来确定的。而物理课堂教学导学的策略就是在研究学生掌握知识认识过程的基础上提出来的策略。那么,我们如何运用这个策略来指导物理概念的教学呢?

一、运用导学策略指导概念的引入

在物理概念引入之前,教师首先要分析学生可能有哪些感性材料、感性知识对物理概念的引入会造成干扰,并在概念引入的过程中(如:创设情景、条件,列举事实、进行实验等)要排除这些干扰,从而使学生获得正确的感性知识。例如:“压强概念”的引入,是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压力产生的效果引入的。学生往往形成压力跟重力有关的观念,甚至有的认为压力就是重力。所以在创造物理实验情景时,可让学生在竖直的墙壁上用手挤压卷成筒状的书本,来体验、分析,获得压力与重力无关的感性知识。

二、运用导学策略指导学生形成概念

通过概念的引入,学生已从物理情景中获得了一些感性知识、感性材料,接下来就需要教师运用导学策略指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概括,排除次要因素,抓住主要因素,找出所观察到的一系列现象的共性、本质属性,形成概念。同时要用准确、简洁的物理或数学语言表述或定义,并指出概念的适用条件和范围。例如:学生在形成“功”的概念时,虽然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机械做功的情景和实例,获得了丰富的感性知识,但学生会错误地认为机械工作就是做功。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了力就做了功;2、物体运动了就做了功;3、用了力,物体也运动了就做了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老师可引导学生把各种情景进行综合、比较,排除各个机械和工作对象不同等这些次要因素,找出它们工作时具有的共性:1、机械必须给工作对象始终施以力的作用;2、工作对象必须沿着这个力的移动一段距离。从而概括出功的概念。

 三、运用导学策略指导学生巩固、深化概念的理解

 这主要是在复习或练习中运用导学策略指导学生。因为学生的学习障碍不可能一下子就消除,缺乏对研究问题的感性认识,前物理的错误概念,学生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运用数学的能力的局限等依然不同程度的存在。所以,在复习或练习中,仍然要分析学生存在问题,理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多给学生运用概念,反复思考,不断纠正错误认识机会,从而达到巩固概念、深化概念的目的。

原文地址: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