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俗话——既来之则安之,但有些大学新生却不太安分,他们在入学报到没多久就申请退学,理由五花八门——
聚焦高校新生“闪退”现象
随着高考升学率的提高,各地复读班量减价升,在生源方面,落榜生减少而退学生增加。CFP 供图
高校新生“闪退”现象引发社会关注与讨论。陶小莫 作
■特约通讯员 黄伟
高校开学已近两月,记者近日走访发现,各地高考复读班里有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就是刚到大学报到后因各种原因而退学的学生,被称为“闪退生”。他们刚刚经过高考的洗礼,又重新捧起高中课本;他们曾迈进大学校门,却在梦想落空后背起行囊再次出发,寻找自己的方向。
他们为何“闪退”?这种情况是否普遍?高校又该如何面对“闪退”现象?
高校频现“闪退”生
一些人“闪退”了,还有一些人正在为退与不退痛苦纠结着。多数退学者选择了复读再考,但这并不是他们唯一的去向。
在湖北某高考复读学校,“90后”的晓玲(化名)拎着旅行箱在登记报名信息,这已经是她第二次来到该复读班,这一次她将原本带进大学的行李直接拎了过来。
今年高考,晓玲考得还算不错,被南京一所重点高校计算机专业录取,然而迈进校门的第一天,憧憬了一个夏天的晓玲心凉了半截,原来她所在的专业需要到地处郊区的新校区就读。“想象中的大学应该在城市中心,选择南京的学校也是因为向往这座大城市。”晓玲坦言,被分到远离市区的校区就读让她对学校的印象大打折扣。犹豫再三,晓玲在开学不到一个星期后决定退学复读。她告诉记者,明年高考她的目标将瞄准“北上广”,并且要吸取今年的教训,报志愿前详细了解一下学校所在位置。
今年,哈尔滨女孩小婧报考并被云南某独立学院录取,然而入学第三天她便办理了退学手续。小婧表示,自己在填报志愿时一直没有明确的目标,对于自己究竟喜欢什么专业也不甚了解,在家长的催促下,小婧改了3次志愿,在临近最后期限前仓促地填报了该校的旅游专业。虽然被顺利录取,但她对自己选择的专业并不满意,入学的新鲜感没有冲淡她的懊悔,反而让她萌生了退学的想法,一个人在宿舍里待了3天,最终下定决心办理了退学手续,准备复读。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