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凑预算”、“攒项目”成为公开的秘密,部分导师“指挥”造假并从中捞取经费
在对不少高校教师的采访中都印证了这一点:在学生之中,“凑预算”、“攒项目”已成为公开的秘密,但鲜为人知的是,部分导师甚至“指挥”这种造假,并从中捞取一定的经费。
与王小青同校、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的杨宁因为手里常握着两三个课题,被同学戏称为“科研暴发户”。他本人却常常感慨身不由己:“说是学生自己的项目,却难掌大权。”
他对记者讲起一个“凑预算”的事。做一个船体测验的课题,需要购买螺旋桨、电路板等实验器材,但作为“超过500元的设备”,就需要“导师批复”才能通过。被问及有价高和价低的选哪种,导师答道,“做实验,质量一般的就可以了,”还没等杨宁开口,导师继续说,“还是拣贵的报,到时候可以买些便宜的。”
正当杨宁诧异之际,一旁的同学拉着他往门外走,这时老师补充说,“不买贵的怎么把预算拼上去,拼不上去就拿不到那么多钱。”这个意思杨宁明白,好比一个上限5万元的项目,如果申请的预算也是5万元,那么,你很难拿到这么多经费,除非你的申请是7万元,有的甚至达到9万元,“管这块的评委老师别的都不看,就看钱多少,但不管多少,都会往下砍。”
杨宁没明白的是,为何导师让他在实际购置时“买便宜的”。经费申请表上,制作船体写的是5000元,但做个普通的花上2000~3000元就够了;GSM和GPS设备,申报的是4000元,但他最终在市场上买的,只花了500多元。
第一次做科研训练,他是在大二,以为项目指导老师是让他节约成本,但一个电话让他明白了怎么回事儿,“小杨,发票填的时候要写预算上的数,他们如果不愿意,就提我的名字。”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