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揭高校学生项目科研经费乱象:导师“指挥”造假(2)

2012-10-26 11:24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经费少时做不了想做的实验,多时花不完只得买杂书来“拼发票”

  科研经费分配不均已是众所周知的问题,高校教师由此有了“大牛”、“学霸”以及很难申请到经费的“青椒”之分,大学生享受的科研经费也同样因为学校牌子的差异存在“绿肥红瘦”。

  浙江大学一份针对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的报告就提到:国家重点投入建设的“985”、“211” 研究型或综合性高校经费较为充裕,开展SRTP有充足的资金保障,并设有专项经费。相比之下,地方或非部属院校资金来源有限,科研经费相对较少,在单个项目的经费资助上与国家重点院校相比存在明显差距,差距较大者可达两个数量级。于是,有人将地方院校学生科研经费之少戏称为“撒胡椒粉”。

  然而,即便是具体到一个研究型或综合性院校,还有另一个层面的分配问题:学生经费少时做不了想做的实验,多时竟一半花不完只得买杂书来凑发票。

  一个研究辜鸿铭保守主义的题目给了5000元的科研经费。“怎么花啊?”北京一所高校中文系学生王小青说。

  当她和小组成员将网上有关的论文打印出来后——事实上,她知道这些论文本不必打印出来,平时看电子版已比较习惯,但有了钱打出来也就更方便些——又买了些相关研究的书籍,加上预计的版面费,整个加起来,才花了2000元出头,还不到一半。

  于是,她在网上找卖家买发票,充当“差旅”一项。实际上,此前,她在填报预算时就写下了实地调研一项,目的是为“还原史实”,但她并未去实施。因为在她看来,小组在内容分析方面已做得十分扎实。

  令她没想到的是,教务处在审核时只问了句:“是北京的票还是外地的?”这时,她才意识到,所谓项目申请注意上缩写的“实报实销”真的成了一个“原则”上的说法。

  在他的身边,仍有不少同学希望通过科研项目来锻炼自己的研究能力。在这位教授的博文中,有一段他学生的话:“我感觉批下来的经费一点不够用,为什么那么多‘天马行空’的好点子不让做,就是没钱吧。给我们学生的科研经费要么是面子工程,要么就是让学生学会了如何报假账!”

  记者翻阅多所高校有关学生科研项目的审批表发现,批复下来的经费基本都是整额,很难看到带有零头的经费投入,即便有,也只在小项中出现。

  根据受访人的说法和最终的审批表对比,不管学生的经费怎么报,经费审议的专家又如何“砍”、“截”,最终落到经费管理部门,所有的零头都会被“整齐划一”,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冠以某某项目名的“经费支持”。

  原因在于,学生经费批复多采用项目制,而非真正意义上的“想到一个点子,预估出经费来,接着提交报告”。换句话说,学生报什么项目是活的,但项目放到哪个筐子里,从哪个筐子里拿到多少钱则通常是一成不变的。

  这位教授说,毕竟,上头拨下的钱是给学生做课题锻炼的,而非一点点抠出钱来求个“物有所值”。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