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市:从“等级制”回归“分数制”
2005年,武昌区作为全国首批17个国家级课程改革实验区之一,在全省率先推出“新中考”,其核心内容就是将分数转为对应的“位置值”。2007年该项改革在全市整体实施。
学业考试成绩以等级形式呈现,等级以原始分数为基础划定。根据招生计划、各学科特点,在分等的基础上各科再分若干级,并对每个级别赋予相应位置值。具体地说,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和化学(合卷)按高中学校招生计划和学科地位划为A+、A、B、C、D(不合格)五等,在此基础上又将五等分为A+1、A+2、A+3…若干级,每级对应一个位置值;思想品德与历史、体育按成绩分布和学科要求划分等级,思想品德与历史的成绩为A、B、C、D(不合格)四等;每等对应一个位置值;体育成绩为A、B、C三等,每等对应一个位置值。总位置值为各学科位置值之和,总位置值小的考生排序靠前。
尽管等级制淡化了分数,但由于中考的位置值转换方式复杂,直观性不强,老百姓并不认可,而且由于中考的位置值与高考分数不对接,增加了初中和高中日常教学的管理难度。基于以上考虑,2011年,武汉市对中考成绩呈现方式重新做出调整,学生毕业升学考试学科成绩由“等级制”回归“分数制”。
点评:中考实施“等级制”,常常被人认为“把简单问题复杂化”。从“等级制”回归“分数制”,也就成了一种无奈的选择。但中考改革毕竟很复杂,改革同样需要防范“把复杂问题简单化”,考试计分、录取排名,看似简单明了,但分分计较又能何时了?我们不妨从“分数制”、“等级制”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中跳出来,去找寻一种更为多样化的考试成绩呈现方式。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