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静寰教授认为,在以学生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提出以后,还有必要区别一下所谓的学生观。传统的学生观把学生定位为知识的接受者,更多地关注知识的接受度。后来市场化观念引入之后,把学生定位在教育服务的消费者,关注学生对教育的满意度,包括学生评教都是属于这一类。但是现代的教育观,要把学生更多地定位在独立自主的学习者,走向成熟的劳动者,所以,对学生的关注,不仅是学习,还有毕业、就业和生涯选择、生涯发展,这些都是现代大学必须特别关注的非常重要的理念。
唯有真正将教育教学的重心放到对学生的培养上,并且是以新的理念来培养学生,国内大学才是真正找到与全球大学竞争的根本,这也是大学真正的风范所在。
大学要再认识:教育的复杂性
史静寰教授认为,教育和个体的发展密切相关,我们现代社会越来越意识到教育具有非常复杂的个性。有人认为两个哈佛辍学生的例子证明了哈佛教育的失败,但也有人认为这恰恰证明了哈佛是非常具有眼光的。因为对于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这样的非常极少数人来讲,学校教育的增值功能是有限的。学校作为一个机构,它面向的是学校中绝大多数的人,对少数具有创新能力的人而言,他们不用接受这样的学校教育也能出来。所以我们说学校教育如果不能培养,至少不要伤害这样的人才,但现在恰恰是对于创新人才的培养和学校教育之间的复杂关系缺乏一种更内在的认识。
复杂性同样存在于对一般人才的培养中。对于教育教学本身特质的认识,现在存在着多种观点和争论:一种说法把教育教学看成“科学”,因此就必须遵循科学办事,并应该有放之四海而皆准大家都能够遵循的规律。另一种说法挑战这种观点,认为教育更多的是“艺术”,它的核心精髓是独特,而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还一种说法把现在的教育看成是“工业”,可以通过增加投入、改革技术、加强专业化来提高所谓“产品”即学生的数量和质量。但另一种说法认为教育不是工业,我们更多地应该关注教育所必须依赖的种子、土壤、阳光、气候等等不能轻易改变的条件。史静寰教授认为,从以上的争论可以看出教育的复杂性,人才培养的复杂性,而这种复杂性在当代全球化社会当中体现得更加充分,对于大学来说,谁更好地认识到、把握到这种复杂性,谁就能在全球性竞争中胜出。
影响大学生学习和成长的因素非常多,如果关注一下教育过程,会发现学生在校学习的经验是受到了他的先赋性因素的影响,他的教育收获既跟先赋性因素有关,也跟教育过程有关,改进过程能提升教育结果。史静寰教授对全国60多所院校大学生的调查数据显示,在学业挑战度、主动合作学习水平、生师互动、教育经验丰富度、校园环境支持度这五大与教育过程相关的可比指标中,对学生的收获影响关联度最高的是生师互动。和美国研究型大学相比,在教育经验丰富度和校园环境支持度上,中国都不弱,差距最大的是生师互动。生师互动是教育最重要的一个途径。在这个问题上史静寰教授发现了三方面的差距,一是学术交往,二是讨论职业规划,三是讨论分数。讨论分数归于中西文化差异,讨论职业规划是属于师生之间的社会交往,所以国内大学要提升教育过程的质量,还需加强师生之间的学术交往和社会交往。(本报记者 王庆环 本报通讯员 冯 颖)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