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专家剖析全球竞争中大学应有风范:立足培养人才

2013-02-12 09:38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愈来愈热的出国留学热潮正在迎面袭来。据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发布的《国际人才蓝皮书:中国留学发展报告》显示,2011年,中国出国留学人数达33.97万人,占全球总数的14%,居世界第一。这一年我国有近16万人到美国留学,美国的国际学生中每5人就有一名中国学生,日本的国际学生中也有60%是中国人。根据教育部2010年统计,高中留学生已经占到中国留学生总数的22%。这样的态势,使中国大学面临着日益加剧的全球性竞争。另一方面,高等教育已经成为国家发展重要的软实力,大学对国家而言日益重要,可以说,大学在全球竞争中的态势事关国家利益。近年来,我国在提高高等教育质量上下了很大的功夫,提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那么,大学究竟秉持什么样的风范,才能在这场全球性竞争中不落败甚至胜出呢?

  在北京大学主办的民盟高教论坛上,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史静寰教授对这一问题的剖析,让人深受启发。

  大学必须思考:到底谁在上学

  史静寰教授认为,美国哈佛大学前校长萨默斯和“虎妈”蔡美儿在2011年达沃斯论坛上的讨论,涉及到了教育非常本质问题的讨论。蔡美儿说我的孩子上学必须成绩第一,否则就是父母的失职。萨默斯很温和地回应说,我理解你的心情,但是你看过去25年最受瞩目的让世界发生改变的是比尔·盖茨和扎克伯格这两个哈佛的辍学生。哈佛大学得A的学生成为学者,得B的学生花时间让自己的孩子进入好大学传承家族的名望,得C的学生则是募款委员会的座上宾。

  这短短的一段对话其实包含了教育理论上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教育目标和标准的问题,大学到底要培养什么样的人?大学怎么样去衡量所培养的人?学校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大学的功能是不是要定位在培养大师上?但是其中还是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被忽视了,就是教育的主体性的问题:到底是谁在上学?谁在读书?是子女还是父母?

  如果梳理一下就会发现,现在许多大学已不再思考“到底谁在上学”,哈佛大学哈佛学院前院长哈瑞·刘易斯在《失去灵魂的卓越——哈佛是如何忘记教育宗旨的》中写道:当前很多顶尖研究型大学正为追求卓越地位展开空前的竞争,而在这一过程中,大学忘记了更重要的教育学生的任务。

  研究型大学忽略了教学,几乎是一个全球性的现象。史静寰教授对13所国外著名大学使命宣言进行文本分析发现,没有一所大学的使命是“强调它的教育目标、培养人才、传承文化”,同样地,在对国内39所大学“类使命”的文本分析发现,提到将人才培养作为根本任务的高校只占五分之一,提到将追求真理、探求高深学问作为第一使命的大学几乎没有。

  大学风范所在:立足培养人才

  史静寰教授认为,国内大学在全球竞争中要更好地应对挑战,就必须认清到底谁在上学,就必须立足于培养人才。

  但是,这样的一致性在现实中并没有达成,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大学在自己使命中更多地强调科学研究、服务国家、贡献社会、现代大学管理,以及国际化、产学研、终身教育等等。在对大学质量观进行梳理后也发现,传统的大学质量观包含有资源观、产出观、声望观。对此,史静寰教授强调,我们要将最新的质量观注入我们的大学,这就是人才培养上的新的增值观。这一新的增值观,关注的是大学作为人才培养机构给学生带来了哪些变化,有什么样的收获和提高,大学的资源投入是否为学生提供了有价值的教育经验。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