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对于“导师很忙”的指责,只能作为研究生“放养状态”滋生的外部因素,研究生自身定位不准、主动意识缺乏则成为不少导师眼里“导了也白导”的喟叹。
“导师确实不是过去的导师了。可话又说回来,今天的研究生还是过去的研究生吗?”说起自己带学生的经历,北京师范大学年轻的硕士生导师张颖华(化名)激动的语气里带着些许失落,因为能“踏踏实实做学问的学生太少了。”
几年“硕导”经历下来,张颖华的心里偷偷藏了一个“黑名单”,上面标注的是几所地方二、三本院校的名字,“在同等条件下,碰到这几所学校的学生,我会尽量选择回避。”尽管明白这样难免有些武断,但她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向某些地方院校沦为“考研基地”表达愤慨,因为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本科生培养将“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击鼓传花”地转移到了研究生阶段。“现在很多学生考研目的过于功利,不是逃避就业压力,就是想以此为‘垫脚石’找到更高层次的工作,入学选导师也只顾看谁职称高、谁是博导、谁有行政职务或者谁推荐工作有门路。而不少本科学校为了提高就业率,也在课程设置等诸多方面给考研学生大开绿灯。对于某些专业,特别是文科而言,一门外语一门政治两门专业课的考研设置,确实能通过简单地死记硬背以高分入围,学生的学术兴趣或者学术能力却几乎看不出来。”
张颖华也深知并不是所有硕士毕业后都将以学术为生,但在她看来,学术精神和学术思维是将伴随研究生终身的精神。为此,她曾试图给学生布置阅读书目和读书笔记,可学生从此绕着她走,私下里还埋怨她太严格。还有一次,作为学术答辩委员会的委员,她在答辩开始前五分钟才拿到一本刚刚打印出来、还烫手的论文,对此,学生的解释是“找工作压力太大,请老师多谅解。”
“他们只想要导师咀嚼过、喂到嘴里的东西,如果导师不给,自己从来不去寻找。如果等着导师手把手教,和大五大六有什么区别?要是只为找工作,这三年岂不是太虚度了?”
尽管质量堪忧,可张颖华说,杨宁读书时的情景,也并没有在今天的研究生教育中绝迹——
每个周六晚上,她路过办公室时,总能看到有位导师的窗户亮着,那是他在带着自己的学生聊天、读书、讨论。“这样的研究生读得才有意义:导师静下心来导,学生扑下身子学,不一定是知识,可能还有价值、有阅历。”张颖华说,她也愿意做这样的导师,为这样的学生导航。(本报记者 邓 晖)
首页 上一页 1 2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