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几年“硕导”经历下来,张颖华的心里偷偷藏了一个“黑名单”,上面标注的是几所地方二、三本院校的名字,“在同等条件下,碰到这几所学校的学生,我会尽量选择回避。”尽管明白这样难免有些武断,但她还是以这样的方式向某些地方院校沦为“考研基地”表达愤慨,因为这种急功近利式的本科生培养将“学生培养质量不高”的问题“击鼓传花”地转移到了研究生阶段。
导师不是不“导”而是太忙
“不是不‘导’,有时候实在是分身乏术,没时间‘导’。”电话那头,杨宁的声音既疲惫又沙哑。即便是连上8天班之后的周末,也片刻不得闲,处在评职称“节骨眼”上的他得加足马力申请课题、发表论文。至于自己的四名研究生,最近一次见面已是三个星期之前。
杨宁评上武汉某所重点高校“硕士生导师”资格的时间并不长。可短短五年,他却早已对这个“熟练工种”有了自己的“深刻”感悟:与科研、上课,甚至是承担行政工作相比,带研究生实在是个“再轻松不过的任务”。因为在“进出门槛都不高”的前提下,“干多干少都是导师的良心活,‘过得去就行’的思想挺流行。”
杨宁说,这种“得过且过”的思想,如果放在十二年前他的硕士求学生涯中,简直是“不可想象”。
“导师一共带我们师兄弟三个,每周六都要去导师家里待上整整一天,聊完学术聊人生,再吃顿师娘包的饺子,暖了身子也活了思想。”闲暇时刻,杨宁总爱回忆这段“奠定他学术基础的至关重要的阶段”。正是得益于这样的“精细化培养”,他坚持了五年,门下硕士生算是全院最少的,还能定期指导学生课业。然而面对汹涌袭来的研究生扩招大军,杨宁的坚持显得力不从心了,“现在,‘作坊式批量生产’成了研究生培养的主渠道。”
据报道,目前,包括北大、浙大、武大、华中科大等6大高校每年招收研究生规模在6600人以上,这意味着,这些高校研究生在校生规模达近两万人,其他万人规模的高校更是不在少数。而2008年的一份5年一次的《全国科技工作者状况调查》则显示,我国15.7%的研究生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10人以上(含10人),还有近1%的导师指导的在读研究生在20人以上,有的甚至达到30人。
“导师的精力是有限的,在繁重的科研压力下,最没有‘硬性杠杆’的研究生培养往往成为首先被牺牲的。别说指导20个人的学业,就是光给这些学生选毕业论文题目,工程量都异常浩大。除此之外,有些学校还把‘完整地带完一个研究生’作为评定正高职称的必要条件,有人不上心是难免的。”
1 2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