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动
“每个孩子都能藉由合适的教育而获得安身立命之道”
每个人都是孩子的塑造者
面对冯邵一事件,许多人在震惊于孩子的才华之外,将矛头指向了僵化的教育体制。“在‘减负’和‘素质教育’口号喊了这么多年的情况下,我们的教育为何仍然让孩子心有余悸,要以退学的方式来逃离?”新华社的报道则指出,孩子们的健全人格和全面发展比成绩单重要,陈旧的教育方式和传统观念应早日革新。
10岁的孩子抱怨每天考试排名压力大,教育体制显然应当负起责任。但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是,是否把全部责任归结于教育体制后,就可以解决全部问题?教育体制的改革是必然的趋势,但同时注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如同冯邵一所说“学校有学校的无奈,教改不是学校、老师、家长能改变的”,但对于这些一天天正在成长的少年们,我们能做点什么?
事实上,一些小的观念改变或许就可以部分解放冯邵一们的困境。曾在英国念书的英语机构培训老师马琳琳说:“我要是这个孩子的家长,会让他先休学一年,让他去体验一下所谓的砍柴挑水捡破烂的生活,同时从无尽的考试中跳出来看看生活中更丰富立体的一面(一手资料),而不是把认知建立在片面的报道和评论(二手资料)。国外有些爸妈听说孩子要文身不会先拒绝,而是带他们先去看文和洗的过程,然后告诉他们文身可能带来的各种麻烦(比如找工作)。让孩子思考一年,如果还想文就带他去,一般孩子一年后都会放弃当时的想法。”
而从更宏观的环境来说,教育话题之所以如此受关注,是因为教育本身不是遥远的空谈,而是实实在在的生活,如同柴米油盐酱醋茶一般稀松平常却又不可或缺。因此,顶层设计固然重要,但学校并不是教育的全部,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孩子的塑造者,给孩子的可能性做加法或是减法。
有许多人已经开始行动起来,在现有的教育框架中进行更多元的素质教育尝试,这些尝试有些来自学校,有些来自社会和家庭,比如小班化教学,比如碧桂园集团创始人杨国强办的碧桂园学校,再比如国内首个儿童创作社区天空城,聚集热心儿童教育的文化人,“让最优秀的人一起做孩子的老师和朋友”……
正如文章《恰同学少年,请给童星冯邵一出路》所说:“一个开放、多元的教育体系是一个能够给冯邵一这样的天才和非天才们都有出路的体系。天才能找到天才大放异彩的出口,凡人能找到凡人成功的渠道,每个孩子都能藉由合适的教育而获得安身立命之道。但这样一个体系并不能寄望于教育系统单边完成,而必须有一场全社会的认知革命。”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