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人民日报:文化场馆何时才能热起来

2012-10-19 13:46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在刚刚过去的黄金周里,全国各地旅游景点人潮汹涌,但与景区人气爆棚相比,博物馆、美术馆、纪念馆等文化场馆则备受冷落。据统计,国庆期间,北京市公共图书馆累计流通近10万人次。乍一看,绝对数字并不低,但长假8天,平均每天不过1万多人走进图书馆,对北京这样一个人口超千万的特大型城市而言,还是太少了。

  其实,不只是节假日,就是平时,公共文化场馆的利用率也不容乐观。北京市社科院日前出版的《2012北京文化蓝皮书》显示,近九成人每年光顾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等文化场所不足5次。广东、上海、长沙等地所做的类似调查也显示,公共文化设施的利用率普遍偏低。

  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已经全面免费开放的今天,“无障碍”、“零门槛”为什么没能使公共文化设施顾客盈门,的确值得思索。

  一个明显的原因在于:文化在中国人生活中的地位仍然不够突出,文化享受和文化消费的习惯仍然没有普遍建立。许多人即便有了时间也想不起到图书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场所走一走、看一看。

  毛泽东曾说,旧中国的一大特征就是“一穷二白”。所谓“穷”,指的是经济发展水平低,不够富裕;所谓“白”指的是文化落后,国民素质低。应该看到,经过新中国60多年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奋斗,“一穷二白”的帽子早被中国扔到太平洋里了。但不可否认的是,尽管今天中国人均收入已超5000美元,但在许多国人心目中仍然没有把文化作为改进生活方式、提高自身素养的必需品。仅以公共图书馆图书证的拥有率而言,美国国民拥有公共图书馆图书证的比例是67%,英国约为70%。而目前我国公共图书馆持证读者数仅为582万人,占全国总人数的0.47%。如果说以前图书馆办证收费阻挡了一部分读者进入,但现在全面免费开放了,这一比例仍然没有大幅提高。这足以说明,大部分国民根本就没把文化放在生活的天平上。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