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急切的家长心里都明白,教育从普及走向优质有一个过程,优质学校不是一夜就可以形成的。于是,择校一度成了一部分人为自家孩子“上好学”的不二选择。与此同时,为了上一所好学校,竞争的“起跑线”一再提前,甚至延伸到学前教育。
择校犹如“饮鸩止渴”,由此造成的无序竞争,更使得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出现了“贫者益贫,富者益富”的“马太效应”,严重影响了教育公平的实现。
学前教育入园难、义务教育阶段“择校热”、中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教育……如何解决这一系列热点、难点问题,让更多的孩子都能享受优质教育资源,既是生活条件逐渐好起来的亿万家庭最深切的呼声,也是教育规划纲要着力破解的难题。
在追求“上好学”的目标上,国家意志与民众呼声达成了最大程度的共识,那就是把优质教育的“蛋糕”做大!
针对“入园难”问题,2010年11月,国务院发布《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构建覆盖城乡、布局合理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保障适龄儿童接受基本的、有质量的学前教育”,将发展学前教育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十二五”期间,中央财政将投入500亿元,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和东部困难地区发展学前教育。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在国家层面上实施学前教育系列重大项目。根据计划,3年内,各地将新建改扩建幼儿园9万多所。这些消息,让心急的百姓笑逐颜开。
为了治理“择校”顽症,各地打出“组合拳”:
切断利益链——江苏盐城化解学校债务、杜绝择校费;改革指挥棒——山西晋中优质高中向所有初中分配招生指标;共享教育资源——四川成都打破城乡界限、一体化集团化办学;强化师资队伍——浙江嘉善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鼓励双向流动。
“没交一分钱,没托一个人,孩子名正言顺上了盐城实验小学”,家住江苏盐城的周先生说,孩子在家门口的好学校读书,是他两年来最开心、最幸福的事情。
然而,如果仅仅满足家长们“上好中学,考好大学”的单一教育诉求,即使优质中小学的“蛋糕”做得再大,教育改革的路也难免会越走越窄。合理引导家长的教育需求,完善教育体系和结构,办多样化的教育,走多元化的成才之路,才是真正贴近民生的教育改革之路!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教育:财富蕴含其中》的报告中曾指出,教育系统不可能无止境地满足迅速增加的需求,此时教育需要作出选择。而教育的选择就是社会的选择。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