状元产生亦属偶然现象
不过,很多人还是没有“吃不着葡萄说葡萄酸”,他们对高考状元给出了同情和理解。有网友就认为,就像高考不是检验学生优秀与否的一切标准一样,职场领袖也不是成功的唯一标准,甚至很有可能对这个角色略有不屑。
华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张敏强教授认为,高考状元没有成为职业的领军人物其实也属正常。首先,一个考生要成为状元的几率偶然性大于必然性,其实考试相差5分,10分,甚至20分的学生水平都差不多。而状元被过分放大,戴过多的光环,总觉得他们必须在每一次考试中都拿第一,不然就说状元居然没考第一,这给他们过多的压力,不利于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同时,状元背着过重的包袱,难以承受,就容易选择逃避,因此难以成就预想中的事业。
还有人从更为专业的角度进行争论。“这个结论值得商榷吧:1.全文未对‘职场状元’这一变量给出定义与标准;2.样本选取存在明显漏洞;3.未对特征变量进行控制,如已不属于我国国籍的高考状元,很多中学成绩优秀者已在高考前保送等。”
状元其实混得并不差
同时,张敏强也认为,不能说一定要成为职业领军人物才能标志着状元的成功。每个人的价值观不同,理想不同,所追求的事物有所不同,成功没有唯一的定义。“一个人的目标理想是成为全职太太,最终她达到了,她过着她喜欢的生活,那也就是成功。”他说。
成为样本的部分湖南状元已是大学教授和行政管理者,也有人成为亲子教育专家和记者。在广州一家媒体,也有福建省某年的高考状元,作为一名记者,她成为同事们公认的优秀记者之一。“不是说成为领军人才才是成功,这样的标准对高考状元实在太过苛刻。”有市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即使很多状元没有成为职场妇孺皆知之人,但也应是其中的佼佼者。
记者查阅资料发现,上世纪70年代恢复高考后,广东高考状元多在大学、企业任职,还有成为著名网络企业的工程师,他们过得并不差,只是未能达到人们此前想象的事业高度而已。
其实,即使在中国古代,科举状元也绝非个个都能成就万世功名。与洪秀全、顾炎武、蒲松龄相比,傅以渐、王式丹、林召棠的名字恐怕少有人知,后者都曾是科举状元。“人能否被记住,不是你做了多大官,而是看你做了多大事。”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