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丙奇认为,由于优质学校和薄弱学校的教师待遇相差极大,教师流动很难建立起长效机制,教师只在乡以内或县以内轮换,这无法有效推进义务教育均衡。由于待遇无法保障,很多教师带着情绪轮换,教育质量也难以提高。
“一些优质学校为保护自身优势,不愿意让优质教师流动。能流动的一般都不是最优秀的教师。”苏君阳说,要制定更有利于教师流动的制度,就把教师的晋升、评级与流动挂钩。这期间教师的家庭问题和待遇如何解决,也需要明确。
如何有效推动教师流动?调查中,69.5%的人建议均衡学校间教师待遇和发展空间;65.5%的人希望合理划分流动区域,避免区域跨度太大;56.8%的人认为教师流动要与教师评级评优挂钩,提高教师的流动积极性;46.8%的人表示要制定相关法规明确教师流动办理流程和奖励办法。
苏君阳认为,一味要求取消所有校际差异,对中国教育发展也不利。要真正实现教育公平,一方面要保证中国孩子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另一方面是要保证他们接受质量更好的教育,能按自身特点和接受能力接受适合的教育。
苏君阳建议,国家首先要保证对各个学校教育经费的投入相对平衡,保证其办学条件相对均衡,保证在大的区域内师资配备相对均衡。
为推动校际均衡,调查中,55.4%的人建议给予普通学校教师更多培训和进修机会;47.2%的人建议限制学校规模,增加学校数量分散学生,避免名校无序膨胀;43.1%的人希望立法禁止收取和缴纳“择校费”;41.9%的人希望家长尊重孩子特点,破除“名校情结”。
熊丙奇告诉记者,在发达国家,对义务教育经费的保障,通常是通过中央财政或省财政来实现的。法国义务教育经费70%都是由中央财政保障的,所以全国范围内教师待遇大致相当。“要推进校际均衡,就应打破以城乡财政为主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推行省级统筹,由中央财政和省财政统筹义务教育的教育经费。”
熊丙奇指出,我们现在的教育模式是升学教育模式,教育内容围绕升学教育展开,资源配置也是按照升学模式配置。要改变教育不均衡,就要改变政府配置资源这种思路,调整这种升学教育的考核办法。现在,政府部门颁布“禁择令”,要求学生不能择校,学校不能举行相关测试,其实都是表面文章,没有触到核心和实质问题。(记者 周易 黄冲)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