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陈平原: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

2014-04-28 17:08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
——答《北京大学教学促进通讯》记者郭九苓、缴蕊问

陈平原

  一、“大鱼前导,小鱼从游”:中文系的研究型教学模式

  记者:非常感谢陈老师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我们的采访。今天想请您先谈一谈您自己教学上的心得体会。

  陈平原:我主要给研究生讲课。这些课专业性比较强,与大学本科的基础课教学从内容到形式都有明显的差别。昨天周其凤校长跟我说,希望中文系把若干课程推到网上去,向全国乃至全世界开放。这个提议很好。但开放的只能是本科生的基础课或者通识课程,研究生课程不太合适这么做。以我自己为例,讲授的多是正在研究中的课题。老师一边自己做研究,一边给研究生讲课,学生跟老师一起成长,这样才能够保证学生接受良好的学术训练,且毕业后迅速进入学界前沿。但这么做也有危险,你讲的都是“未定稿”,不受版权法保护。中文系发生过这样的事情,某著名教授被人指责“抄袭”,可实际上不是他抄人家的,而是人家抄他的。他在课堂上讲授那些还没有写成文章的新观点及新思路,被听课的学生或进修老师提前写成文章发表了。这是个矛盾。在大学里当老师,不能老是炒冷饭,又必须学会自我保护。最好的状态是,开课时已有七八成把握,课后当即撰写成文。

  每个人写论文的习惯不同。我从第一次与学生交流,到最后定稿,一般经过四五年时间的折腾。小文章可以一挥而就,大文章需要长期思考、仔细琢磨、不断交流,这样才能成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不断修订、完善自己的思路,学生也能体会到老师思路的演进轨迹。这是一种“引导型”的教学模式。我曾多次引用清华大学原校长梅贻琦先生有关“大鱼小鱼”的名言:大鱼前导,小鱼尾随,是从游也;游着游着,小鱼就变大鱼了。教师做研究的时候,提示学生这个题目的可能性及发展前景,还有基本的研究方法等。你做的课题,学生很可能一下子领会不过来,但思路上会跟着走,日后说不定有十分精彩的发挥。学生一旦选定某个课题,我就不做了,怕影响他们的视野,且必须腾出空间让他们表现。

  记者:从学生的角度讲,怎么才能“从游”得更好?您曾经提到自己大四的时候有一种突然开窍的感觉。

  陈平原: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有的人很早就开窍了,有的人永远不开窍。一般说来,在整个求学过程中,不断地寻寻觅觅,到了某个临界点,突然间会产生很大变化。有的因课题逼迫,有的受导师启发,有的是机缘凑合,有的甚至是因为自己的一场精神危机。一路走来很顺,没有什么挫折,不曾跌宕起伏,并不是好事情。

  读书就像人生一样,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有一个跳跃。我常引用鲁迅的《坟·题记》,要学会不无留恋地埋葬自己的过去,才能继续往前走。这种“跳跃”不是偶然发生的,而是多年积累,量变产生质变。我念硕士二年级时,撰写《论苏曼殊许地山小说的宗教色彩》。写完这篇文章,我感觉开始有了一点自己的思想及表达方式了。之前虽也发表了若干文章,但那都是蹒跚学步。这里没什么“秘诀”,只是在不断努力的同时,要有寻求自我突破的意识,不能沾沾自喜、故步自封。

  记者:您开设的“学术规范与研究方法”反响很大,您能介绍一下这门课的情况吗?

  陈平原:这门课已开了七年。当初是鉴于整个中国大学风气败坏,还有就是学生们不太会读书,也不知道怎么做学问,因此中文系学术委员会委托我开设这门课。这门课面对中文系三个专业七个二级学科的研究生,每年都有一百多人修习。学生来自版本目录、古文字、当代文学、文艺理论、明清戏曲、古代汉语、比较文学等不同专业方向,学识及趣味差别很大。原来我担心这门课很难吸引学生,没想到反响很好。很多人跟我说,这门课对他们触动很大,使他们不再把拿学位作为唯一目标,而是树立起一种学者的志向,一种学术精神。很多研究生原本只在自己导师的指导下阅读、思考,不习惯于从大的学术思潮以及知识谱系来反省。我逼着他们走出了狭隘的专业思路,思考各自专业知识的来源,反省教学体制,甚至涉及现有大学制度的得失利弊。这门课的作业,我每年都推荐十篇左右到刊物上发表,现在已发表了五十多篇。过两年,或许会编一本书,把北大中文系学生对学问的思考、焦虑与憧憬集中呈现出来。

  至于怎么做学问,因人因时因地而异,而且,不同专业往往有不同的视野及趣味。但是,“技术”不是最要紧的,关键是养成真正的学者的心态、修养和境界。当然,这门课不是万能的,只要能促使同学们放宽自己的胸襟及视野,养成良好的学术趣味,就算成功了。

  记者:上课以外,您如何对学生进行指导?

  陈平原:我坚持了好多年,每星期跟自己指导的研究生吃一次饭,这或许是我教学上比较独特的地方。不是到酒店,而是上课之后,师生各自打来饭,在教研室里边吃边聊,或专业研究,或生活琐事,或热点新闻。偶尔也会带他们出去春游、秋游或学术考察。学生们处在成长期,有很多相似的感觉及困惑,说出来,互相交流,彼此都有好处。而且,在这种轻松的场合,更容易讨论一些即兴的、新潮的、大家都没把握的学术问题。我和夏晓虹老师各自指导的研究生因专业相近,组织了一个读书班,轮流做报告,互相切磋。我们有时也参加,但主要是学生们自己做。我说过,对于年轻学者来说,从同代人的论争及友谊中所收获的,一点不比从老师那里学来的少。

  记者:关于开设读书班的做法在中文系的老师中普遍吗?

  陈平原:没做过统计,但我知道,中文系有不少老师很重视课堂之外与学生的交流。有的集中读书,有的讨论问题,有的则是随意一些的聚会,只是不见得固定时间。

  记者:您觉得北大中文系教学的主要特色是什么?

  陈平原:注重相对艰深的专业课,这是北大中文系的一大特色。基础课学分不多,我们的重点是大量的专题性课程。通过若干必修课,给同学们建立一个大略的知识框架。但真正让他们理解各学科的魅力及精髓的,是一大堆专门性的选修课程。

  记者:您觉得中文系的教学目前还存在什么问题吗?

  陈平原:在“因材施教”方面,明显有欠缺。甲乙丙丁,各自天性及才情不同,高明的老师因势利导,针对每位学生的特点加以指点。做不到这么细致,起码讲课时多考虑学生的知识背景,本专业的课与外专业的课不一样,博士生与硕士生的要求也应该有差别。而现有的课程设计,对不同专业不同年级不同学力的学生的特殊性考虑不够。很多老师不怎么考虑学生的需求及接受能力,自己关注什么擅长什么,就讲什么。这其实不太合适。同是传道授业解惑,掌握基础知识与探索未知世界,是两种不同的工作目标。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