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学为政本,但求耕耘”:现代社会人文学者的责任
记者:对北大中文系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设想?
陈平原:北大中文系不能只在中国境内引领风骚,要在国际学术界有发言权,有影响力。这就必须立足东亚,面向欧美。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能走到哪一步,说不准。这些年,我们每年大概选送十名在读博士生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一年,再回来做论文。这样的话,既扩大他们的学术视野,又使他们把根基扎在中国。我们也要求年轻教师尽可能出去进修一段时间,这方面北大人文基金可提供经费支持。
记者:除了做学问,传统上,中国的人文学者还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与担当。现代社会,人文学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对国家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文明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陈平原:我刚在“人民日报”社做过一个演讲,称现代社会有三种人最具独立性: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作家。因为他们不依附于具体的阶层或集团,应该最能独立思考、最有批判精神,最具社会担当意识。但目前的状况不大理想,大学和媒体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批判功能日渐缺失,担当意识也在减弱。在大学教授里,人文学者应该是最有家国情怀的,如果连北大的人文学者都循规蹈矩,不敢“胡思乱想”,则国家前途堪忧。
记者:但是学者的理想总要依靠某种物质力量的支持才可能实现。像杜甫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通过皇帝去实现,现在这条道路已经是不大可能了。今天的学者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陈平原:关心国家命运,不一定采用“上国策”的方式。要达成“再使风俗淳”的目标,也不一定非当幕僚或直接进入官场不可。传统士大夫追求“致君尧舜上”,实际上这条路并没有真正成功过,更不要说在“知识分子”威望日趋下降的今天。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批人敢于坚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理想。至于这些理念最终实现与否,不在考虑之列。记得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当全国政协委员时有句名言:“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最后还奋力补上一句:“白说还得说!”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