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陈平原:走出大学体制的困境(7)

2014-04-28 17:08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四、“学为政本,但求耕耘”:现代社会人文学者的责任

  记者:对北大中文系未来的发展您有什么设想?

  陈平原:北大中文系不能只在中国境内引领风骚,要在国际学术界有发言权,有影响力。这就必须立足东亚,面向欧美。这是我们的努力方向,能走到哪一步,说不准。这些年,我们每年大概选送十名在读博士生到国外著名大学进修一年,再回来做论文。这样的话,既扩大他们的学术视野,又使他们把根基扎在中国。我们也要求年轻教师尽可能出去进修一段时间,这方面北大人文基金可提供经费支持。

  记者:除了做学问,传统上,中国的人文学者还有家国天下的情怀与担当。现代社会,人文学者如何定位自己的角色,才能对国家文化建设乃至整个社会文明进步起到推动作用?

  陈平原:我刚在“人民日报”社做过一个演讲,称现代社会有三种人最具独立性:大学教授、新闻记者、作家。因为他们不依附于具体的阶层或集团,应该最能独立思考、最有批判精神,最具社会担当意识。但目前的状况不大理想,大学和媒体之间缺乏良性互动,批判功能日渐缺失,担当意识也在减弱。在大学教授里,人文学者应该是最有家国情怀的,如果连北大的人文学者都循规蹈矩,不敢“胡思乱想”,则国家前途堪忧。

  记者:但是学者的理想总要依靠某种物质力量的支持才可能实现。像杜甫的诗句,“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他希望通过皇帝去实现,现在这条道路已经是不大可能了。今天的学者如何实现自己的理想呢?

  陈平原:关心国家命运,不一定采用“上国策”的方式。要达成“再使风俗淳”的目标,也不一定非当幕僚或直接进入官场不可。传统士大夫追求“致君尧舜上”,实际上这条路并没有真正成功过,更不要说在“知识分子”威望日趋下降的今天。现代社会的健康发展,需要有一批人敢于坚持并大胆表达自己的理想。至于这些理念最终实现与否,不在考虑之列。记得我的导师王瑶先生当全国政协委员时有句名言:“不说白不说,说了也白说。”最后还奋力补上一句:“白说还得说!”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