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新闻 >

研究称:高校市场化改革副作用大 教师愁于生计(2)

2012-12-11 09:03 来源:【考文考理网 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市场化改革让教师愁于生计

  待遇低,其实并非中国独有的问题。英国高校的教师同样长期收入不足、薪酬增长缓慢,并长期抱怨不满。过去十年中,不少专业的教师数量出现负增长。英国大学雇主协会(UniversitiesandCollegesEmployersAssociation,UCEA)曾进行过一次调查,发现相对于管理人员、技术人员、牧师和体力劳动者,高校学术人员的招聘难度更大。

  针对调查情形,UCEA向英国高校提出改善建议:广开招聘门路,制订职业规划,设立奖励基金和晋升职位,减少教学负担,增加非货币薪酬,等等。

  这些措施中的很多在中国暂时派不上用场。原因在于,中国高校仍处于给教师“增负”而不是“减负”的阶段,面对过度市场化和教学科研质量低下的指责,它们急于通过各种量化指标挽回教师的工作量,也挽回自己的声誉。

  “现在的情况是,学校以绩效指标争抢教师的精力。它们定很高的学术指标,试图抑制教师们的市场化倾向,结果是两方拉力共同撕碎着教师有限的精力,‘应付’成为了高校的常态,最终受损的是我们的学生、我们的国家和我们的未来。这是一种很可怕的‘恶性循环’,必须扭转。”北京工业大学人文社科院教授张荆告诉记者。

  他承接了北京市教委的一个课题,研究高校教师的收入与激励机制。课题报告将高校迄今为止市场化改革的目标总结为两个:激励教师的活力和积极性,减少政府财政对高校的支持。

  但为了实现这两个目标,改革却引发意想不到的副作用:财政对高校教师的直接支持被过分压缩,使得教师,尤其有养家压力的教师,必须另辟财路;而激发积极性的机制效果太好,让教师内部出现剧烈的收入分化,收入位居两端的人更加“无心向学”。

  “感谢此次调查能够有机会反映‘60后’女性对收入的认识。……基本工资收入与现在新就业同单位员工相差无几。在社会整体方面上,与我同龄、同学历、同等职称的人群相比,我的收入水平属于最低。”有教师在问卷中写道。

  另一位参加座谈会的教师则谈起本校一名年轻博士,月收入只有3000元,租不起学校附近的单元房,只好与人合租了一间地下室。学生们问他住在哪里,他吞吞吐吐,说住在一个很远的地方。

  此次调查回收了来自北京11所市属院校、7所部属院校的1647份有效问卷。统计显示,教授中收入最高的10%,比最低那10%的年收入多出5倍。而如果只论个体,这个差异将更为极端:教授2010年的年总收入(不含股票、赠与等)最低者只有4.95万元,最高者为79.7万元,是最低者的16倍;讲师中收入最高者可为最低者年收入的26倍,最低者年收入仅2.2万元。

  对在这种境遇下生存的高校教学科研人员而言,挣外快一事既有必要性,又有可行性。即使此时学校的考评指标加码翻倍,也要让位于生存。

首页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