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中国之声《全球华语广播网》报道,近日,我国多省市2012年高考录取情况公布,不少民办高职院校的录取分数线虽然很低,招生计划却落空,面临着严重的“生源危机”。
以安徽为例,安徽今年文理科高职计划招收20多万人,实际录取却有近3万人的空缺,在山东,录取线降了180分,仍有5万个招生计划落空,创近年来的新低,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招生再度遇冷。
作为衔接基础教育和就业市场的重要环节,原本应该在中国大有作为的高等职业教育却遇到了招生瓶颈,这其中既有自身的教学质量问题,也受限于外部的就业市场,甚至有观点认为——海外留学市场的繁荣让那些本来只能上国内高职学校的生源都跑到国外去上正规大学了。
不管怎样,已成为“买方市场”的高职教育给我们出了一道不大不小的难题。让我们看看其他国家是怎么应对这个问题的。
德国:“双元制”
先来看德国。“双元制”是德国实施高职高专教育获得成功的关键。“双元制”是指学生具有学校学生和企业学徒的双重身份,他们分别在学校和培训企业两个地点,由学校中的教师和企业中的教师两个施教主体,对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职业教育。目前德国有55%的学生在接受“双元制”职业教育。
英国:“工读交替”
与德国“双元制”类似的是英国的“工读交替”形式,这种教学过程被称作“三明治”课程。《全球华语广播网》英国观察员侯颖告诉我们:职业教育在英国很受欢迎。
侯颖:英国是世界上职业教育最为发达的国家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建立职业教育体系的国家之一,英国政府在各个时期都对职业教育给予了高度重视。英国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设置上也普遍采取工读交替的形式,这种三明治式的课程设置主要分为长期和短期两种,长期工读交替是指在学院学习和在企业工作年限都比较长,比如有4年制课程,2年在学校学习,第三年在企业工作,第四年又回到学校考试取得证书,是2+1+1课程模式。
而短期的工读交替则更为常见,通常只有6个月,工读交替的学生分为以企业为依托和以学业为依托两类,以企业为依托的学生无论在企业工作还是在学校学习都由企业付给薪金,而以学院为依托的学生在学习期间由学院提供资助,在企业时就领取企业付给的工资。由于职业教育形式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两方面都同时进行,因此在英国也非常受欢迎。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