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要减负,教材瘦身就够了?(4)

2014-05-29 09:28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如何改进教材

  4月下旬,教育部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表示将建成高校与中小学各学段上下贯通、有机衔接、互相协调、科学合理的课程教材体系,推动跨学科综合育人。今年5月,教育部启动普通高中课程修订工作。我国中小学教材该如何改进?

  人民教育出版社总编辑韦志榕是学地理出身,也一直在教材编写一线。谈及报告结果对教材编写的影响,韦志榕认为,报告启发教材编写者如何科学确定不同学科、不同学习主题的比例。“比如知识点、实验、例题、习题,这些不同功能的学习主题,还需要我们做一些比较,确定合理的比例。”

  韦志榕也很关注教材编写中广度、深度的匹配是否恰当,“是宽而浅,还是窄而深,还是既宽又深?学段如何衔接、学习如何进阶,都是我们要关注的问题”。

  “有人提出降低教材难度以减负,但我们更需要分析有些部分为什么难,如何化难为易。需要研究同样的知识点,国外怎么讲,为什么国外的表述更简单。”韦志榕建议,教材内容的确定需要国际视野,同时,在教材的选材和布局上,仍应立足中国国情。

  其实,近年来,中国教育也引起了其他国家的重视。英国国家数学能力中心最近的调查显示,英国成年人数学不好导致英国政府每年直接或间接经济损失200亿英镑。今年2月,英国教育大臣到中国上海“取经”,学习“乘法表”。回到英国后,英国政府决定从中国引进数学老师到英国教数学。

  “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如何适合学生需求,需要弄清楚哪些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核心知识。”田慧生说。

  尹后庆的观点与田慧生不谋而合。尹后庆建议,深化课程改革必须考虑学生感受,与学生感受联系在一起。

  田慧生用“不是不着力,而是不知道在哪儿着力”形容自己在课改推进过程中的感受。“我们八次课改,有一个不变的目标是精简课程内容,减轻学业负担,但是我们一直没有改变的现状是,学生负担仍然很重。”田慧生说。

  “我们对于什么是现有的学科体系始终没有科学的判断,哪些必须保留、哪些需要调整,很多意见仍然不够清晰。”田慧生说,“减了课时,内容怎么办?学生的损失谁来负责?”

  田慧生在课程改革讨论会上,曾听到这样的声音:“谁把这块拿掉,谁就是历史的罪人。”对于某一块内容的去留,争议争执太多,缺乏专业角度的科学依据。

  “缺乏科学取舍的依据,不仅国内没有解决好,在国外也是难题,国外也一直在研究什么知识最有利于学生的发展。”田慧生说,专家们也试图证明没有什么知识是不能动的。

  方程在数学中是一个很重要的概念。田慧生曾做过一些现场调查,问在场听众:学习过方程的举手,一般都是100%举手。再问,在工作中、生活中经常或者偶尔运用方程知识的举手,寥寥无几。有一次有七八个人举手,田慧生很高兴地问他们怎么运用的,举手的人回答,他们是数学老师。

  “现在我们强调知识的逻辑性是紧密不可打断的,哪一块知识点我们都不敢拿掉,但这些知识点存在的价值在哪儿?只能凭经验说话。从学生发展、学习逻辑来看,哪些是可学可不学的,哪些是任何时候都能学的?如何使学科组合更理性?这些都是我们在课程修订中需要解决的问题。”田慧生说。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