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学术沙龙能否助青年科研突围(5)

2014-05-28 15:38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在国内科学界,不单是柴利关注高校青年学者、青年教师的成长困惑。实际上,近些年,国内有不少知名学者、专家对于青年科研后备人才队伍的未来充满忧虑。

  自当选为十一届全国政协委员以来,北京交通大学教授王玉凤就持续多年在全国两会上呼吁为高校青年教师、青年学者创造成长通道。

  “按照一般规律,一个人才创造力最旺盛的时期是在25岁至45岁之间,创造力的峰值是在35岁左右。处在这个年龄段的青年教师、青年学者的综合素质决定着一所高校未来一二十年的核心竞争力,如果不重视这个群体的成长,不仅高校将错失未来发展的机遇,而且国家未来的科技发展也将面临人才断档的风险。”王玉凤说,在国内不少高校、科研院所,很多单位在立项研究的重大项目上缺乏冒险意识,不愿意资助默默无闻的青年学者、青年教师,而更愿意把有限的科研经费投到那些早已功成名就的大教授或知名学者身上。这就导致大量处于创造力高峰期的青年学者没有仪器、没有经费、没有职称,要想申请科研课题资助,成功率极低。久而久之,他们根本无法全身心投入教学和科研。

  与王玉凤的感受相似。在2011年的全国两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全国政协委员陈运泰曾向记者透露,最初他到北京大学兼职时,热情很高。因为,他给学生们开的选修课,很受欢迎。虽然学生们都盼望能听院士的课,教育部也一再倡导“教授、名师上讲台”,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两年后,陈运泰决定不再在北大兼职授课。原因不是别的,而是“我不能去跟年轻老师争饭碗,影响年轻老师的成长”。

  “现在,我们国家特别重视人才。但是,有一个不太正常的现象——在很多单位,似乎‘外来的和尚’最受重视。”中国气象局原局长、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说,他自己很支持各类人才引进计划,但是,引进人才和培养人才要有机结合起来。国家和各科研单位在制度设计上不能亏待那些长期立足国内老老实实工作的群体。除了引进之外,如何使国内的科学家也能充分发挥才干,应当是人才计划的重要内容。

  在连续几年的全国两会上,不少全国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认为,一项尖端的人才计划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引来顶尖人才的加盟。但是,对一个国家而言,人才队伍素质的提高,最重要的还是要提高立足本土的大批“土鳖”人才的素质。包括高校在内的各大科研单位在引进人才的同时,既要加大对本土杰出人才的培养,又不能盲目信奉“外来的和尚会念经”,防止“请来女婿气走了儿子”。

  根据1991年至2010年公开发布的《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仅2010年,中国普通高校新增教职工4.51万人,高校专任教师比例已达62.28%,20年间增幅达244%。这意味着新进教师及新进的青年教师已经成为目前我国高校专任教师的主体。

  如何将这支庞大的高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好?以一种什么样的制度设计拓宽广大青年学者、青年教师的成长空间,鼓励他们乐于从事科学研究,并能从中脱颖而出……关于这些悬而未决的疑问,我们期待着未来有更多来自官方、民间卓有成效的探索。(记者 柯进 通讯员 程毓)

首页 上一页 1 2 3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