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收藏 | 网站地图
主页 > 中考 > 教育观察 >

死亡教育缺失 应告诉孩子如何正确理解死亡(6)

2014-03-25 10:44编辑:【考文考理网对此文章感兴趣的有:

  对于这样的做法,有些英国家长也表示担心。但是英国儿童失亲康复协会的主任安娜·查麦兹指出:“很多孩子表示过,当他们的亲人和朋友去世,他们心中的孤独感难以表达。如果这时他们的父母和老师不能很好地帮助他们面对现实,那么他们日后的生活和学习都将被笼罩在阴影之下。”

  英国的老师们通常用动物的故事,或是家养宠物的故事作为引导的线索。他们在讲述前,都做好了孩子们会情绪失控的准备。不过,让老师们吃惊的是,绝大多数情况下,幼小的孩子都能够保持适度的平静,并不会大哭,或是表示受到特别的惊吓,而且积极参加讨论。

  日本

  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

  在亚洲国家里,日本的死亡教育开始的时间大致与美国相同,而且也注重该课程在小学阶段的开设。在日本,死亡教育与人生教育联系在一起,课程从生命的起始、成长到结束,也包括教导儿童正确面对失亲的痛楚。在这样的课程里,日本的老师们主要是以积极的精神,教导学生要有健康和乐观的人生观,把握现在,不惧怕疾病和死亡,在人生道路的艰难时刻要避免自绝行为。

  除了接受美国的观点以外,日本也与其他国家的教育接轨。日本死亡教育协会名誉主席阿尔弗斯·迪肯把从生到死的过程,称为是一个完整的人生,主张一个人应该“过一个好生活,有一份好幽默,接受一个好死亡”。

  日本这项教育的结果,可以从2011年日本东部发生大地震和海啸事件中看到成效。虽然日本原来就有的理论认为,抗拒死亡是不符合自然的,但是在突发灾难面前,他们的镇静态度和自救互救的行为,还是令人感动。近年来,日本出版界以死亡为主题的作品日渐增多,其中有部分是针对孩子的,比如《对孩子来说什么是死》等。

  德国

  不回避人生和社会阴暗面

  有人说教育孩子应该尽可能地展示一个真善美的世界,然而,德国的家长与老师们却另辟蹊径,让孩子们直面人生和社会的阴暗面。

  据报道,德国柏林的一所小学竟邀请殡仪馆的工作人员来课堂上讲述人死时会发生的事情。讲完后,孩子们轮流扮演角色,模拟诸如父母因车祸身亡时如何应对。该校老师称,通过这样的课程孩子们体验了突然成为孤儿的感觉,这有助于他们体验遭遇不幸时的复杂心情以及怎样控制情绪。像这样的挫折模拟情景和角色扮演在德国的学校中十分常见。

  此外,学校还经常组织青少年到法庭参观,并旁听审讯现场。此举意在不刻意保持学生们心灵的“纯洁”,不回避让学生了解社会的丑恶现象。这样一来,学生们不会与社会隔离,也会对社会产生深入了解,以防一旦接触社会,看到某些阴暗面后感到茫然若失,无所适从。

  德国人对孩子的教育不回避阴暗面也是教育改革的产物。20世纪90年代,德国推出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使教材内容适应社会发展。现在的多种课本中,不仅有“阳光”的内容,还有涉及社会“阴暗面”如种族歧视、违法犯法等课题,其宗旨是引导学生思考和解释各种社会现象。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广告资讯:QQ:7218002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