缜密论证和慎重执行会让改革走更远
最近,国内一些地方纷纷以调整英语分值为高考改革的切入口。调整高考中英语的分值,引起曾因英语“备受折磨”公众的很大兴趣,给出了各种正面解读。
有人认为,这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减轻课业负担。目前中国学生从小学到大学,在学习英语上花费了大量时间,甚至超过母语,但效果不佳,学了多年,还“连聋带哑”,得不偿失。
还有人认为,现在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农村英语教师紧缺,水平也不如城市,这对农村学生不公平。既然连城里学生都学不好,日后更用不了,那不如降低英语分值,也有助于减轻农村孩子的压力。
第三种观点是,从传承文化角度考虑,降低英语分值,增加语文分值,可以引导学生将更多的时间和精力用于民族文化的学习。
本人虽有英语学位,也教过几年英语,但对中国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到职称评级中对英语的过度重视,一直不以为然,但真要降低英语分值,却也有所顾虑。不过,与其说是为英语教学可能受到的不利影响而担忧,毋宁说是对调整英语分值的论证和依据的难以理解。
如果单纯以对学生是否有用为标准,来决定中学科目在高考中的分值,那英语肯定不会是第一个被调降的。在文理分科的情况下,许多文科学生永远用不上六年中学到的那么多数学知识。比如,几何肯定是用不上的,借助几件简单工具,如直尺、量角器等,足以解决几何课上老师布置的所有题目,哪里需要添加辅助线,援引定理,进行繁琐推理?如果学习数学的意义在于训练思维,那么学习英语就没有同样的作用?就形式逻辑思维而论,汉语确实弱于英语,中国学生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不正好提高形式逻辑思维能力,为开发科技创新能力打好基础?
如果承认学生学习英语是有用的,那就不能因为学生没学好,却将英语的分值降低了。在“高考指挥棒”下,分值降低意味着学校和家长的重视程度下降,学生学习积极性下降,最后英语只会学得更差,更不能用。其实,现在学生英语成效不佳的重要原因在于教学方法有误。比如,中小学教师普遍要求学生抄写英语单词,这是沿袭了中文学习方法,而没有顾及两种语言的内在差异。中文既是耳朵的语言,所谓“表音”;也是眼睛的语言,所谓“象形表意”。抄写只对眼睛有意义,对耳朵完全无效。英语主要是耳朵的语言,文字无非声音的记录,所谓“拼音文字”,其主要学习方法自然是听和说,而不是抄写。中国教师不分文字的内在特性,将英语的学习方法同中文混淆,学生当然很难学好。如果因为学不好,就不学,那文科学生数学没学好,是否也应该按照“投入产出比”来调整其分值?
认为降低英语分值有助于缓解城乡差异,实现教育公平,那更不靠谱了。如果英语确实有用,那农村地区的孩子要想得到学习英语的机会,只有义务教育一条路。可以肯定,无论教育部门是否给英语以足够分值,大城市里经济状况良好的家庭肯定会继续卯足了劲,为孩子创造学习英语的机会。反过来,一旦农村学校放松了对英语的重视,学生学习英语的条件只会恶化。这样的话,即便高考时压力有所减轻,未来在劳动力市场的竞争中,他们也会为此付出不成比例的代价,从而使教育促进社会公平的作用大为削弱。
至于将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学习英语,视为对本土文化的某种竞争,如果不是“威胁”的话,则是睁眼不看今天语文教学的现实:以今日中小学语文教师对传统文化的掌握,以语文课堂教学的机械和刻板,单纯增加时间,就足以提高学生对母语的掌握程度,增加师生对传统文化的亲近感?我们切不可低估了语文教学自身改革的难度。
一句话,高考改革和英语教学改革都是必须的,但改革之前弄清楚为何改,如何改,同样也是必须的,否则“以其昏昏,使人昭昭”,难免陷入为改而改、最后不得不“翻烧饼”的窘境。(顾骏 作者系上海大学教授)
首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尾页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本站部分文章、资料及相关图片转载自互联网,其版权均由原作者或原刊载媒介拥有,其观点、言论、主张等均属其作者个人行为,不代表本站观点,若本站侵犯到您的版权,可以向本站提交权利人身份证明材料及可以说明版权所有者情况的材料,我们将根据有关规定第一时间对其相应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