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唯分数论”可能更好操作
复旦大学的丁光宏教授介绍,实际上复旦近年来在5%自主招生中,已经进行对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人才的招生探索。该校的博雅杯招生,通过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成绩优秀、对人文研究有兴趣并愿意在人文研究方面进一步深造的应届高三学生征文,校方根据学生的文章、笔试和面试综合表现,评定奖项。最终获奖学生能享受到复旦中国语言文学类、历史学类、哲学类等专业(类)的自主招生优惠政策。 “这几年来,博雅杯招生效果很好,学生入校后都能专注文史哲专业,潜心学习。 ”
上海外国语大学招办主任王斌华认为,意见中对5%自主招生对象的定位将使自主招生和高考有区分度,“高考主要就是综合性的学业能力测试,自主招生则偏重于对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能力的学生选拔。上外十分看重学生的语言能力,没有必要对学生的每一门学科进行测试,有利于帮学生减轻负担。 ”
所谓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是否会产生误导信号,鼓励中学生偏科呢?王斌华认为不存在,因为能够入围自主招生的考生,还是要经过高考的,高中实行的学业水平测试也能帮学生减少偏科现象。 “相信学生也不敢偏科。 ”
创新潜质看重未来发展可能性
王伊隽是卢湾中学的高三学生,她的课题《对于上海市区居民用水水质状况的分析以及对策探究》获得上海市科技创新大赛二等奖和 “明日科技之星”称号,今年她就带着这一课题参加上海交大“自主选拔科技创新潜质人才”复试。
“相比那些参加复旦千分考和几个联盟自招笔试的同学,我感觉自己幸福多了。 ”小王告诉记者,不少同学为了备战高校的自主招生笔试,从高一就开始参加各种培训班,“学霸们”埋首于题海疲于应试,不少自招考试的内容与高考无异。 “而我却一直能做自己感兴趣的研究,即使参加面试也无需特别准备,与老师交流的都是自己最熟悉的课题,实话实说就行,氛围很轻松。 ”
在王伊隽看来,创新潜质的考查确实很难量化,在一些人眼中看似也很悬乎,但参加过交大的面试让她真切感到,面试官最终看的不是你现在的科研成果,而是未来发展的可能性。测试是一种开放型的测试,不考查学生的知识点,也不考查书本上的内容。通过为学生提供一个完全开放、自由发挥的空间,形成各具特色的“创新方案”。
“相比较试卷和学科考试,这种测试还是比较能考查出学生的创新潜质的。 ”小王说,她也希望未来的创新潜质考查能多增加一些动手操作和实验环节。
首页 上一页 1 2 3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