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报记者 李征 张骞 钱钰 报道
日前,教育部在北京召开高校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工作会议,强调今后主要招收“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一经公布,立刻在高校和高中引发热议,不少人表示,对于自主招生“没了方向,无所适从”。
10年前,自招制度刚推出时,教育部声明是为了招收“偏才”、“怪才”;后来很多年,各校基本通过“笔试+面试”招收“综合素质型人才”,北大等名校甚至强调不招“偏才”、“怪才”。现在,教育部再次提出与“偏才”、“怪才”说法类似的“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不少高中师生疑惑:今后学生该向哪个目标努力,才能进入心仪名校?
高校希望招收怎样的人才
教育部副部长杜玉波近日表示,各试点高校要尽早制订2014年本校自主选拔录取试点方案和招生简章。他强调,与《指导意见》有明显不一致做法的试点高校,如果因为调整不到位而引起社会强烈反应,按照动态调整和有进有出的管理原则,2014年将退出试点高校范围。当前要贯彻落实《指导意见》,首先明确试点招生对象。杜玉波说,自主选拔录取主要招收 “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
对于招生对象,教育界人士的讨论从未停止。今年年初,北京大学招办主任秦春华一篇题为《回归自主选拔的原点》的文章在教育界引发不小反响,他在文中指出,近年来的自主招生考试再次走到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录取和“唯分数论”的老路上,偏离了最初的招生目标。
秦春华举了一个例子:北大附中有个叫季逸超的孩子,高三开发出手机猛犸浏览器,在2011年自主选拔过程中,却因模拟考试成绩仅在一本线附近,未能进入北大。后来,被另一所一本院校录取,入学不久便选择休学。2012年2月29日,福布斯中文版推出“中美30位30岁以下创业者名单”,季逸超登上榜单。秦春华感慨:“自主选拔录取改革试点的核心是打破分数作为唯一录取依据的桎梏,以学生的综合素质评价为基础而不是以考试成绩为基础进行录取,打破"唯分数论",改变人才培养千校一面的现状。 ”
有教育界人士指出,北大近年来在自主招生方面的做法也是矛盾、分裂的:2003年自主招生制度刚推出时,教育部和各高校口口声声说招收 “偏才、怪才”;2011年北大招办负责人说过,希望招收综合素质全面的优秀学生,不鼓励招收“偏才”、“怪才”;今天,北大招办主任再次要“回归自主招生的原点”……有人不客气地质问北大等名校:一会儿要招偏才,一会儿要招全才,你们到底要招收怎样的人才?
中学生“学科特长”很难界定
曾经担任过大学招办主任、复旦附中校长的郑方贤则对 “自主招生对象主要是具有学科特长和创新潜质的优秀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首先,自主招生应该是相对于原来高考制度进行的一项招生制度改革,不能将其理解为是对招生对象的改革;其次,相对于制度性的改革,他不赞成“学科特长”的提法。从育人角度来说,在中学生这个年龄段,中学任务就是要让学生接受完整的教育,学生作为被培养的对象,尚不到能被称为是“人才”的程度,无所谓是否具有特长。在自主招生中,用有"学科特长"作为选拔考生的标准之一,是否适宜?以及怎样界定学生是否有“学科特长”,都是需要思考的问题。
1 2 3 下一页 尾页
广告资讯:QQ:721800272
版权声明:
凡注明来源为"www.kaowenkaoli.com"、"考文考理网"的所有文字、图片、音视频、美术设计和程序等作品,版权均属考文考理网或相关权利人专属所有或持有所有。未经本网书面授权,不得进行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或建立镜像。否则以侵权论,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